便不由得向路上的人提出疑问,“这马车看着高端大气,里面的坐着的也不知道是谁?”
旁人不知道,正宁村的人却是知道的。
顾明珠几乎隔几天去集镇上,村里的人都对这马车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顾明珠在村里风头正盛,就连隔壁四周的村子里也听到了她的名声,她那赚钱的本事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村里人大多数人都得了她的好处,自然就愿意说些好话抬举她。
“你们不知道吧?那坐马车的可是我们正宁村的新媳妇顾明珠,她这是送货去集镇上呢!“说话的人是正宁村的一位大婶他儿子在顾明的工地上做活,这赚了银子回来,家里赶集也勤多了。大婶说话都带着一股骄傲劲儿。
“是顾家二房的那个顾明珠啊!听说她给正宁村人出了不少的新点子,那冬季种小麦的事情好像也是她带头种的,听说皇上还亲自下了文书,肯定了这个小麦种植,我们村里的人也都赶补种上去了,这绿油油的小苗都长出来了,明年又多一季收成,家里也要宽绰不少了。”
“对,我家也种了,以前不信,现在小苗都出来了,这么冷的天,都没受影响,依旧长势喜人。今年赋税一交,家里都没多少余粮了,我们要是没种这小麦,明年怕是得饿上半年,怕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可不是,明年这小麦这有盼头了,今冬也可以敞开肚皮吃一阵子了。”
“听说顾明珠在搞什么温棚种植?说是能种出别人种不出的菜来,这也不知道是真的不?”
“当然是真的了,你没看见那牛车上筺子里装的蔬菜,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这些菜你们家菜园里有么?”
路上人多,牛车,马车都走得慢,那竹筐里的蔬菜又没遮掩着,一眼看去,一目了然,自然是看得清楚的。
路上的人朝牛车上看去,先前没注意,这会儿看到,还真是一些新奇的菜,而这些菜,早就下园子了,再种也不可能种出来,天气一冷,连苗子都会冻死的。
“啧啧!还真是菜园子里没有的菜。看着新鲜翠嫩,也不知道在集镇上卖不,这会儿菜园子里青黄不接,买回去尝尝鲜也是好的。”几个妇人垂涎地看着竹筐里的蔬菜。
“这是要送到百居楼的菜,当然不会卖的了。而且这价钱怕是有点贵,你们想想,能送到百居楼的东西,能便宜得了么?”先前正宁村的那位大婶又开口道,咋天李燕聘和顾金康挑菜去河边洗,村里人就打探清楚了,那些菜是要送到百居楼的,众人都是既羡慕又忌妒。
羡慕的是那么个不起眼的温棚里出来的菜竟然是百居楼定要的,忌妒的是这顾家二房赚钱的营生一个接一个,现在由村里最穷的,一下子变得富有起来。
原本二房在村里最穷,村里人心里还好受一些,自家穷,再看看二房一家,比自己更穷,这么一比较,心里平衡了,看,还有比我更穷的。
现在再比较,人家已经翻身奴作主人了,那银子流水似的进了他家门,自家还是原地站着穷,自然就会生出忌妒的心思。
只是二房丫头现在风头正盛,自家男的多少有人在荒滩上帮工,也有闺女媳妇在做布娃娃,都在赚二房的钱,自然不会说出挤兑的话,只得酸溜溜地离开。
“送到百居楼的啊!那不是要赚许多银子,咱们种的菜不值钱,,她种的菜咋就这么值钱呢?”一个外村妇人酸溜溜地说道。
“就是,咱们种的菜卖不了几个钱,她这往酒楼里一送,可就是大价钱了。”
“你要有那技术,能种出跟她一样的菜来,保管值钱。”另一位妇人接话道。
众人不语了,这技术能说有就有的吗?那是生在人家脑壳里的东西。
“你们正宁村做布娃娃还招人不?这田地里的活都忙完了,我想你们正宁村要是缺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