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比拟的。
撇开青花瓷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谈,我偏爱青花的表现力,比起其余技法的陶瓷绘画来说强太多了。
青与白的语言,就像当年学素描时的黑白关系。青花就像蓝色的素描,有头浓,浓水,淡水,饮水等多种深浅不一的区别。根据画面的需要调配不仅能做出素描的黑白灰层次,还可做出像国画一样的水墨效果,也可和釉上彩结合,形成画面丰富的斗彩。
在学校接触到的老师,如果涉及到与陶瓷绘画方面的创作,很多老师都会选择表现力极强的青花。如罗小聪老师的宏村系列的青花系列,采用他独创的剔青手法,把宏村的水墨山河表现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在陶大的时候因为带我的导师更喜欢有形式感、抽象的风格,所以更多的接触现代青花。
但其实我私底下也还是很喜欢传统青花的,因为青花的很多常用纹饰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一直都觉得西方的缠绕画就和青花的缠枝莲、海水纹等等图案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
青花瓷在元代成熟的极快,主要是因为内部彩绘技术日趋成熟,外部动力来自的大批量采购。
教禁止有生命形象的美术形式,尤其不能画人物,所以这个时刻出口的青花瓷器都是以抽象的传统图案为主,结合了古代青铜器、织物、陶器等传统纹样,可谓是集大成者。
缠枝纹一般都是植物藤蔓。分为辅纹和主纹。辅纹一般为二方连续(不明白的同学可以举手问我嘻嘻),左右伸展。
主纹一般采用四方连续的手法,期间穿插荷花、牡丹、扁菊、宝相花(佛教中的花,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之后的工艺美术有很大的影响)、葡萄纹等,具体很难分辨。
由于采用了四方连续的手法,只要按照一定的排布规律去画,不用考虑构图,就能画满整个器物,所以很多大件满纹的青花都尝尝采用这种手法和纹样。
卷草纹始于汉代,又称忍冬纹(还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也就是金银花,取其凌冬不凋,延绵之意,也是吉祥的纹样。其实和缠枝很类似,但是没花,也有加上龙头的,称为草龙纹。
海水纹如名字所示是海浪的形状,一提到海浪,大概大家都会想到葛饰北斋的浪花吧,确实北斋很多画确实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但是在青花里,海水纹一般作为辅纹。如果作为主体部分,水中则会出现海八怪、海龙、海马、蝙蝠一类的。
雷纹因为形状很像“回”字所以也叫回纹。画成圆形的叫云纹,如果同时出现就是云雷纹了,云雷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主要装饰,非常有意义。
如意纹就是圆头的云肩纹。中国传统寓意吉祥图案的一种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纵成中国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
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