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桃花坞年画(4)(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252 字 2020-02-05

风格而独树一帜,这种文化影响注定了桃花坞年画在构图上追求丰满而均衡的艺术风格。

从前述的《姑苏阊门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画面的构图丰满但并没有让人感觉拥堵。作者在远近虚实的变化中寻求均衡的效果,但依然能生动地表现阊门一带的繁盛,令人丝毫不觉得刻板。

纵观整个画面,我们会觉得它与国画似乎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桃花坞年画非常注重的“美”,不单单表现在画功的精美上,还表现在线条的流畅处理上,以及构图的细腻程度上。

以桃花坞年画中知名度颇高的《美人插花图》为例,美人的一顾一盼,一娇一嗔,都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令人动容。

桃花坞年画以木板雕刻,在板材的选用上甚为讲究。为了防备板材变形、开裂,一般会选择质地坚硬、木纹细密、光洁无节疤且不易裂开的板材,梨木常会被用作刻版材料。

一幅上乘的桃花坞年画在线版刻制上,不但讲求线条流畅,经久耐用而且特别强调能富有版味,再现原稿的风貌。

总体来说,桃花坞年画有极富装饰性的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它以鲜明突出的主题、明快简洁的线条、生动质朴的形象以及细腻的构图和细节表现,完美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把观者带进令人陶醉的烟雨江南。

当年,桃花坞年画的销售地区除江、浙、皖外,还远及赣、鄂、鲁、豫和东北广大地区。清代,每到农历九月,苏州的桃花坞及山塘一带便热闹起来,人们挑担推车,远道而来,多以米、花生、瓜子和油等换取年画。

当地年画的销售一般分为画铺兼营、摊贩推销和肩贩兜售三种。值得一提的是肩贩,他们把年画背在身上,走村串镇,每到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边卖边唱,吸引买主。

这些唱词来源各有不同,或祖传,或创新唱腔也不尽相同,有的类似山歌小调,有的介于山歌与顺口溜之间,唱词通俗诙谐,趣味盎然。

明末清初以来,桃花坞年画一直影响着上海、扬州、南通、南京等地的年画艺术和市场。

上述地区纷纷效法苏州生产年画,其中许多画商将其画稿委托桃花坞画铺代为刻印有的则在桃花坞年画图样的基础上翻刻和印刷,其风格与桃花坞年画大同小异还有的则学了桃花坞年画的刻印技术、工具、色料后,在当地自立门户……这些地方的年画艺术虽融汇有当地特点,开创了新的风格,但毕竟源出桃花坞。

清咸丰、同治以后,桃花坞年画一度向上海小校场迁徙。上海小校场位于上海老城区城隍庙附近,原为上海县驻兵演武之处。自清嘉庆以来,庙会兴起,逐步形成商业区,年画商也沿城隍庙设店经营。

1860年太平天国东征期间,苏州桃花坞一些年画店为躲避战乱迁聚于此。清末,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繁荣,大批苏州画家、工匠先后受聘于此。

因此,上海小校场年画应该是属于桃花坞系统,其发展主要是清同治至光绪的近50年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它与苏州桃花坞年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桃花坞年画的香火,最终还是在家乡苏州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晚明以来,在利玛窦、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和画家的影响下,基于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作品,对中国绘画了解和掌握空间原理起到很大作用。桃花坞年画也受到这种绘画技巧的影响。

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中的一些作品出现“仿泰西笔意”(《山塘普济桥图》)、“法泰西笔意”(《本西厢记》)、“仿大西洋笔意”(《灵台行乐图》)等题识,桃花坞年画的创作者开始以西洋绘画技法生产、表现一些社会风俗类的画作,呈现出别开生面的西洋趣味。所谓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