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桃花坞年画(5)(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6674 字 2020-02-05

在给自己化妆就很简单了,江南仕女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贴花黄时间太长,这桃花坞年画之所以精致、典雅,只因为历史上每一个画匠、刻工都把它当成自己的新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新娘比别人的漂亮不是?」乔兰蓉边说边给年画套色,那专注的眼神就如同在给自己缝嫁衣。

如今,就算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集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一次,王祖德坐船陪一位日本历史学家游苏州,船到万年桥时,历史学家指着桥手舞足蹈「万年桥,我终于见到了万年桥!」

原来桃花坞年画中有一张名为《姑苏万年桥》的作品,被当成日本的国宝收藏在如今日本的博物馆中。自己做了一辈子年画,但桃花坞最有价值的年画作品却藏身国外,这极大地刺激了王祖德,于是他开始了桃花坞年画老版的复制工作。

虽然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版,后人研究桃花坞年画就有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在复制的过程中熟练桃花坞年画的技艺,这样桃花坞年画才能流水不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位朋友口中听到苏州桃花坞地区的旧城改造,于是就扛上相机,去找唐伯虎《桃花庵诗》中的风雅。到达苏州桃花坞大街后,已经迟来一步,桃花坞周边已被拆成了一片废墟,就连唐伯虎故居也已成为断壁残垣。

桃花庵被毁,桃花仙已逝,桃树也不见踪影,心有不甘,扛着相机穿村过巷,终于柳暗花明——在唐伯虎破败的故居旁发现一个幽深的院落,青砖围墙掩不住满园秀色。雕花的门帘上刻着两个俊秀的繁体字朴园。推开虚掩的大门,更有水榭楼台。心中暗喜,决定把这儿当成苏州园林来游玩。

在树荫底下的凉亭中静坐,只见推自行车的老者,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并行而入。三人且行且谈,见我伸长了脖子偷听,老者才把吴侬软语校为普通话「小伙子来年画社有何贵干?」

「年画社?传说中的桃花坞年画社?」如雷贯耳却一直无缘得见,今天得来不费功夫。

古时,桃花坞大街是苏州才子聚集地,而桃花坞年画,则是将文人画的风雅通过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来表述传递祈福迎祥的《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用来驱凶避邪的《神荼郁垒》、《钟馗捉鬼》;说时事风俗的《洋灯美人》、《苏州火车开往吴淞》;讲戏曲故事的《三笑烟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一幅年画,就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它能看清当年的世间百态。

清乾隆时期,桃花坞年画发展至巅峰年产量高达百万张,与天津「杨柳青」齐名,成为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中心。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国,还远及南洋、日本。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浮世绘的形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年画仍可算得上是姑苏人生活的必需品,是每家每户「打年货」时的必备物件。每到腊月,年画艺人就会挑着货担走村串巷。报童卖报时高呼「号外」,而卖画郎则哼着「年画歌」,把年画的内容用歌词唱出来以吸引顾客。

前文提到推自行车的老者名叫王祖德,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对他来说,桃花坞年画不仅仅是世间百态,更是家族情怀。

父亲曾经边画《三笑烟缘》的画稿,边和他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晚上做噩梦醒来时胆战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年画之于王祖德就如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了解社会的最重要的窗口,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