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但是他也舍得花这个钱去维修。咱们这个锔瓷手艺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修完了要比原来还要漂亮更好看了,更有艺术价值。
“很多人看到我锔瓷感觉挺有意思的,特意把壶拿来让我给他弄碎了,用黄豆啊,或者用冰箱的冻水。这样锔上他要的这种感觉。”
蓝桉想了想又问“不仅是锔瓷,现在我们可能看见很多传统工艺传承中更偏于去往艺术、传承这方面靠拢,依您看,这里面有什么利弊?”
张清云说“根据我这几年的接触吧,平常采访或者是自己亲身感受,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我认为传统手艺,就应该原汁原味地把它传承下去就完事儿了,不要去追求锦上添花,把这个传统手艺的味道给变了,那就没有意义了。
“保持原生态的好。錾刻花儿鸟儿图案,他们有的还想镶钻石呢,这个那个的,就失去这锔瓷的意义了。
“根据我这些年对手艺这方面的爱好,我亲自感受着就是人的一生,必须得会一点儿技术或者手艺,会一种手艺就能丰富你的业余生活。
“特别是岁数大了退休以后,如果你没有一个爱好支撑着,不动手动脑,那就会提前就睡着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瓷器并不仅仅意味着器皿,还寄托着情感。所以修补破损的瓷器,不仅是赋予破损瓷器新的生命,也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
愿世间所有残缺事物都能像锔瓷一样被温柔相待。?锔瓷挺考验人的耐心,因为一件瓷器的修复要靠锔瓷师体力和精神双重的集中,需要你非常专注的去做这件事。
瓷器的修复讲究既能修得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样,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过程?锔瓷其实是一件挺脏,挺累的活儿,一般这个行业里面,女性的比例非常少。
“我为什么会把锔瓷坚持的做下来是因为我觉得修补行为本身其实是为了维护和保持器物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或者为了维持它本身的功能产生的。
“但当我把瓷器修补完整后会发现,我会发现更多的其实是内心里的一种满足感,这件器物不光是有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它也被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价值在里面。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我相信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该经历的要经历,该遇到的要遇到,该去做的要去做。修复亦是一种修行!”
在辽宁抚顺还有个老顽童,他叫王振海,艺名“王老邪”,因为他从读书时就不走寻常路,别人用碎了的瓷器到他手里就能重新变得完好,他是一名锔瓷匠人,人称“天下第一锔”。
王老邪的这门手艺是隔代单传,就是爷爷传孙子,不传儿子,他是第五代传人,祖上被称作“山东巧工王神手”。
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时,还摸过他家的金刚钻,他爷爷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王老邪家里的工具,随便拿一个,经常就有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时光都好像被镶在那了。
王老邪四岁就开始学艺,十一岁修成人生中的第一把壶,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
当张国立带着破宝贝来找他时,王老邪玩心一起,做了个底托,锔成一朵会动的梅花,把张国立乐得要拜师,直说“王老邪真是邪门得很”,老头儿像个小孩,还高兴地在脑袋上比了二。
王老邪掌握着24种72样136道修复古旧老瓷器的绝活,他用镶嵌绝活给张国立带来的青花茶壶锔了朵会动的梅花。
王老邪回忆以前锔匠们走街串巷,都摇着个波浪鼓,吆喝着“锔活……锔活……”,人们就拿着破碗、破锅,锔匠修好活后会跟主人讨水喝,把水倒在修补的瓷器,得了!滴水不漏,就是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