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所使用的丝也有银丝、金丝之分。基本的准备工作从将条状的金银拉制成细丝开始。手工拉丝是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也叫拔丝。
专用的拉丝工具叫拉丝板,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40~50个不同直径的眼孔,最小的细过发丝。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粗丝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
有时,要想拉制成所需要的细丝,必须经过十几次拉制过程。拉丝靠的是手上的力气,所以几乎部由男性完成。
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还仅仅是“素丝”。素丝表面光滑,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花丝”之名由此而来。
最常见、最简单也最基本的花丝,是由2―3根素丝搓成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分别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创作中。
花丝镶嵌由于用料珍奇,价值昂贵,历史上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纯金丝制成的首饰、陈设以及一些实用器物在宫廷都很常见,只是到了近代,花丝镶嵌才从宫廷进入民间。今天,作为一种宫廷工艺的延续,纯金花丝的作品已不多见,更多的是银丝制品。
千姿百态的作品都源于一根根细小的金银丝。没有人统计过一件作品究竟需要多少根花丝,或许也根本无法算得明白。其实,花丝制作的工具就是一些常见的锤子、钳子、剪子、镊子等。然而,这些寻常之物经过设计者的心思和艺人们的双手,最终幻化为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
那光华璀璨、富丽气派的花丝镶嵌作品都是由一根根金银细丝手工制成的。一件作品的完成,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宫廷工艺“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
花丝镶嵌是怎样经由艺人们的巧手而诞生的呢?以观音像的底座掐丝花为例,这种最初级的平面花丝产品,也需要用到掐、填两项工艺。掐丝花的外廓是用一整根花丝掐成的。
“掐”是行话,也就是隈的意思。每个花瓣外框要大小相等,造型生动自然。而“填”的要点在于如何使花瓣与外框大小正好合适,显然,大了进不去,小了又嵌不住。
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金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
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那么镶嵌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镶嵌的要求很高,既要镶好,也要镶平,同时还得镶俏,同是一块宝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与否。这个龙身上留下的碗状物图10,行话称为“石碗”,是为镶嵌预留的位置。
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儿镶”,也叫“包口镶”。这把花丝镶嵌的二胡琴把,就要用包边儿镶进行装饰图11。制作“石碗”,先要将铜片压制成合适的厚度,再把压好的铜片剪成条状,用来隈成碗边儿。每块石料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与之对应的“石碗”形状也各不相同。有时候,一件作品要镶嵌上百块石料,必须要对石碗和石料分别编号,以免装错。
碗沿儿和碗底儿是先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焊枪出现之前,艺人们用的是煤油灯,一边吹气一边转动手中的活计,稍不留神就会吸进一大口油气,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把石料放进“石碗”里,然后用力将石碗的边缘向中间按压,就可以固定住石料。每一个特制的“石碗”都能恰到好处地把石料包住。
包边儿镶通常用于普通石料,而钻石、红宝石等小巧珍贵的石料如果装进“石碗”便会损失原有的魅力,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铲钉儿镶”了。“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