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爪将石面抱住。以后钻石砾兴,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到了明代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
早在商代就有了金属首饰,如199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的金笄、金耳铛、金臂钏。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也逐渐运用到首饰中,主要是在带钩上大量运用。
宫廷里盛行把花丝镶嵌工艺用在一些装饰品、礼器上边。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两件累金丝辟邪,昂首仰天、姿态雄武,躯体用金片做成,金丝布成羽翅和斑纹,周身用绿松石、红宝石装饰,角与尾用粗细金丝缠绕,制做精巧、形象生动,还有掐丝金羊群、掐丝金龙等。
金银细工到六朝时代有很大发展,西晋盛行花丝首饰,“金狮子”、“金簪”、“金叶”(洛阳金村出土),用金银细丝盘绕成各种花形纹样,细致精巧,标志着西晋花丝工艺的成就。
唐宋以来,花丝技艺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了妇女的发髻样式和首饰。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饰外层由8朵小花组成菱形,中间突起的一组花中站立一小鸟,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镶翠玉小片,小巧玲珑,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
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银器制品,其中的一件鸡心形金饰品以镂空、錾刻、掐丝等手法制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艺的高超技巧。
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饰中,双飞蝴蝶簪、缠枝唐草纹耳坠、金花步摇等几件金饰品的制作,都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细花丝工艺中的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等手法,技艺娴熟,工艺精湛,看出花丝工艺至此已相当成熟。
到了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明代用金银珠宝制做装饰品和生活用具,数量大得惊人,工艺技巧高超,制做精细入微,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
豪华精美品种繁多,如金丝织成金冠、凤冠,嵌玉金花仅定陵出土就有数百个。江西南城出土“益庄王金丝冠”,“金丝楼阁编花头饰”。明代首饰题材主要继承承宋元时期的世俗化风格,龙凤、花鸟、昆虫、宗教等为主要题材。
不同的是所有的造型都由宝石作为主体组合而成,采用花丝镶嵌宝石工艺制作。
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
金翼善冠由前屋、后山和翅三部分构成,分别运用518根、334根、70余根直径02的金丝编织而成。金冠整体轻盈通透,金丝编织的均匀得体,无明显结头,两条金龙由金花丝堆垒而成,附着于后山上,生动威武,焊接处无不牢处和迷药处,体现出了当时制作者高深的焊接技术。?其复制品如今陈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览室里。
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位皇后的凤冠,不仅是花丝镶嵌少见的珍品,也是花丝镶嵌的大件器物了。两个后妃所戴金簪,其簪顶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花卉、蝴蝶、飞鸟、龙凤、几何图案、吉祥图案、文字等。
定陵共出土五百余件首饰及金银制品,品种有簪、冠、带饰、扣饰、各种器物等。其制作工艺大致有∶花丝工艺〔用金丝组成花纹焊在饰物上〕、錾花工艺〔用錾线在器上雕出花纹〕、镶嵌和“制胎“用专用工具将金银片材打制成各种形状等工艺。
这些器物很少单用一种工艺制作,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工艺,其中的一种或用作陪衬,或用作点缀,以达到较完美的艺术效果。从手法上说,这些首饰很少采用某一单独工艺制作,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艺,其中某一种工艺或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