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珐琅表(6)(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673 字 2020-02-05

令人视觉生厌,所以我决定要先告诉你,如今成为贵价精细工艺品看上去细腻华丽的珐琅,其实最开初的形态,也是一堆石英二氧化硅、长石、硼砂等等硅酸盐类也就是常见的岩石物质,你的确可以简称之为沙砾。

当他们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称之为“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之为“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就是“珐琅”。当他们混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艳丽色彩,例如铁会产生黄色、绿色和棕色,碘能产生火红色,铜能产生蓝色、绿色和红色,而锰则能产生黑色和紫色。

科技不是万能,大师手艺也不是机器可以简单替代。几百年历史的珐琅,发展至今,业内公认顶级的珐琅大师也不超过十人。而一只珐琅表盘,需要经过几十次谨小慎微的反复填色、烧制,经历极高的损毁风险,才能成为色彩强烈永不褪色的珐琅,分别呈现出半透明、渐变色、名画微绘等各种曼妙形态。

表盘大师极其重视珐琅品质与细节,因此,有可能在所制作出的五个或更多表盘中,最终只能挑选出一个令其满意的表盘,继续下一个工艺流程。

整个工艺流程中,哪怕是出现最为微小的瑕疵,都会导致前功尽弃一旦出现颗粒或裂纹,表盘就必须报废。因此再熟练的技师,绘制这么一个小小的盘面,动辄也要花费上百小时。即便拥有工艺大师加持的顶级品牌,一年产量也只有几十只。

说珐琅表,就绕不开中国。谁让中国是“瓷器”国,而扬名于海内外的一大工艺,就是景泰蓝呢?大量的珐琅钟表古玩清宫收藏,证明了百多年前清末皇室及官僚们就已成为西洋钟表的大买家,艳丽华美的珐琅几乎成为“中国市场表”的统一标准。

不过众多顶级腕表品牌对于珐琅表的挚爱,不断持续推出珐琅工艺腕表,这是中国风的体现吗?国人开始纠结起来。

近两年中国市场在奢侈品钟表市场上的积极表现,无疑令大家对于“中国风”拥有热切期望。其实早在清朝,顶级腕表们就对中国极感兴趣,他们反复研究中国人的欣赏品位,揣摩中国人的心理。

艳丽的珐琅、圆润的珍珠等等华丽材料就大量见于钟表,甚至有的钟表机芯也镂刻着花纹。根据故宫收藏所见,1784年雅克德罗卖给考克斯广州公司的珐琅表产品就已经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春宫怀表了。

不过,在别国古董藏品中,珐琅怀表也相当常见。在十四世纪起源于欧洲,而后在法国流行的“画珐琅”,题材以宗教为主题。许多古董珐琅表面,多以帆船航海为题材,例如雅典表的“lightng雷电号”,记载的就是1854年,“雷电号”由美国波士顿出发至英国利物浦的事。

加上考虑到百达翡丽对珐琅表盘感兴趣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着名的“世界时间”,不能不说,珐琅表在被中国人喜爱的同时,亦广泛应用于西方海洋文化题材。对于西方人,珐琅可能只是为时间“留色”不易灭绝的技艺之一,无关中国与否。

其实无论是否中国风,高超精美的大师技艺,永远是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因为一只顶级腕表,追求的始终是足以世代相传精益求精的极限技艺,而不是一时市场价格的高低起伏。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烈火阵阵翻滚。在机械腕表的世界里,也有一种腕表,它生于熊熊烈焰,存于漫漫光阴,它就是大明火珐琅腕表。有人说,大明火珐琅艺术是在烈火中追寻色彩的永恒。

没错,每一块大明火珐琅腕表都是在浴火中重生的绝美生灵,在熊熊火焰中获得永生,以绚烂色彩对抗时间的流逝,满足人们对于隽永的幻想,将艺术之美深深根植于心。

珐琅表盘与同样古老的手工雕花表盘一样,记录着机械工艺对于艺术与工艺之美的双重追求。表盘上栩栩如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