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布曲村现有80名中老年妇女掌握烧陶技术,她们不但能烧出坛、盆、甑等日常用品,还能制作形象的猴子、乌龟等摆设装饰品。目前,该村的烧陶技艺已被三亚市政府列为保护对象。
我国最早的烧陶方式是露天烧陶,而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现在依然采用此方式,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有关专家认为她们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时期产物,在文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就有记载黎族人制陶,现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还保留有这制陶传统。
此技艺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只传女不传男。2006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当时80岁高龄的羊拜亮是这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最早知道黎族原始制陶是看了一位女摄影师的着作《海南黎村苗寨》,书有详细记录与介绍了这鲜为人知的古老制陶传统。书中露天烧陶的照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个身着黎族服装的妇女围着火堆烧东西,在我看来以为是黎族的巫术。
这份神秘,一直在吸引着我,直到这一天,我终于来到保突村,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将失传的古老传统。
也许很多人都去陶艺吧玩过,对制陶不以为然。在这里我有必要说明一下,黎族制陶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制陶,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泥条盘筑制陶。
这名称听起来有点不容易理解,但其实很形象,它就是用泥条先盘筑成器物形状,然后再加工。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黎族非常原始的制陶技艺。
据说是新石器时期产物,这么古老的技艺能够保留到今天,着实令人吃惊,在同时我们又应该而很庆幸,有机会感受古老的历史文明,而黎族人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海南昌江石碌镇保突村羊拜亮老人一生从事制陶。
在这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这样的古老技艺就如大熊猫一样,濒危又珍贵,羊拜亮老人成为国家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我们一来到羊拜亮老人家,已经看到她老人家坐在门口欢迎我们,她身旁放了不少她做的陶器,看见我们拍照,她嘴里不停地说,人老了拍照不像了不漂亮了。
我们说,阿婆你在我们心目当中比我们都美,老人就笑了。我们在边忙拍照,而老人的家人孙媳妇等女人已经忙碌起来了,从家里搬出了制陶的工具,一条木板和以大团制陶的泥土。
老人的孙媳妇文亚芬说,这些制陶用的泥土是一种灰色黏土,要去几公里远的地挖回来的,挖回来后要先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筛到剩下的那些细细的粉末才能用。
文亚芬在泥上倒点水就在木板上臼起泥土来,接着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来回揉,那木板咭咭响,我们看着她弄得好费劲,她不好意思笑了笑说,土有点硬。
土和好后,她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以后,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
她又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抹光的时候是用了一片蚌壳,这照片我拍了下来。我们更期待的是生火烧陶,但文亚芬说,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晒干后,才开始烧陶。
我们听到这里,不免略有失望。我们中有人迫不及待,追问要怎么样烧呢?在地上先铺上一层木材,把陶坯放上去,然后生火烧,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文亚芬这样说,我们也只能想象了,很期待以后有机会现场看一次烧陶。
羊拜亮老人今年已经将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