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花格窗(2)(3 / 5)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8178 字 2020-02-05

有雕刻艺术的萌芽。商周时代,随着铜、铁器的出现,手工业发展迅速,“六工”细分,木工兼木雕,开始有了木雕工艺品。

至木雕的祖师爷——鲁班时代,出现了圆雕、浮雕等工艺手法。东阳木雕,始于何时,很难考证,但从整个中国木雕发展史和兄弟艺术门类发掘研究情况综合推断,商周时代东阳大地上肯定已出现了木雕艺术。

唐代,东阳木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呈现了东阳木雕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大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冯宿、冯定府第,十分豪华,有“高楼画栏照耀入目,其下步走廊几半里”的描述,规模之宏大,装饰至精美不言而喻。

宋代,东阳木雕又进了一步,它已经注重精细加工。1963年出土的北宋南寺塔(建于公元961年)木雕佛像是现存最早的东阳木雕作品。这尊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深浮雕作品,人物神态端庄慈祥,眉须毕现,朴实无华,表明了东阳木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明代,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的东阳木雕迅猛发展,有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系。这不仅在工艺品和诸多家具中得到表现,而且在古建筑的装饰中已达到空前完美的程度。

东阳境内现存大量明代古建筑和家具、佛教用品,如“肃雍堂”(建于1456年)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从世存作品可以看出,明代的东阳木雕,技艺上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为主,人物造型粗犷奔放,构图简洁明快,形神兼备。

清代,东阳木雕进入盛时期。史载嘉庆、道光年间,数百名东阳木雕翘楚应征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直至清末。宫中龙廷、家具、陈设欣赏木雕,多出自东阳艺人之手。

自此,东阳木雕饮誉国。这时的东阳木雕,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刻,装饰性、实用性、欣赏性更趋完美,注重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摩,追求逼真、精致、细腻、秀雅的艺术气质。

东阳境内现存清代古建筑有200余处,从世存作品可见东阳木雕艺术有了面性的突破和提高,其特点是丰富的题材内容、娴熟的构思设计、奇巧精细的装饰图案、精巧的雕刻技法、恰到好处的实用结合。财主豪门雕制“千工床”、“十里红嫁妆”盛极一时。

民国,木雕艺人流向城市,经营方式由上门加工转向工场生产。1914年创办的杭州仁艺厂,成为东阳木雕商品生产的第一个专业厂。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仁艺厂的东阳木雕箱架、书箱获大奖章,室内陈设木雕工艺品获金牌奖。

1922年,仁艺厂举行了一次木雕技艺人比武。行家相评,公认杜云松为“雕花皇帝”、黄紫金为“雕花宰相”、刘明火为“雕花状元”、楼水明为“雕花榜眼”(后称“雕花状元”)。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势衰败,战火连年,东阳木雕总体上陷入低谷。但这一时期,东阳木雕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木雕工艺品由产品变为商品,生产方式由上门制作变为工厂化生产,是古老的东阳木雕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终于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列入民族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保护。经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艺术兴,东阳木雕进入了一个盛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新的辉煌。

盛世出精品。东阳木雕,既有列入国家收藏珍品的《文姬归汉》、《黄山风景》、《甘露寺》、《三英战吕布》等名作,又有杭州灵隐寺的《释迦牟尼大佛像》、省政府礼赠香港特区的《航归》、新修雷峰塔内巨型壁挂《白蛇传》等鸿篇巨制。

近些年来,东阳木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雕刻技法、题材品类、应用范围乃至制作材料上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如多层叠雕,取得了在一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