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蒙古镶嵌(3)(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6014 字 2020-02-05

在发辫后面把头纱两头用银卡子串起来,有一种飘逸感。

乌珠穆沁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其妇女头饰造型具有立体感,主要由羊角式发夹、银镂空额箍、额穗、垂穗子、后帘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装饰的银质蝴蝶,其下面用银环连着银蝙蝠和吉祥结。发夹两侧有掐丝镂空银饰。额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状。两鬓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银链结成的长穗子,发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顶部有吉祥结。

察哈尔头饰轻便玲珑,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两侧镂花银饰连接流穗,额箍后面为一弯月形錾花饰片,接珊瑚、松石珠编成的网状后帘,帘长及肩,增添了头饰的绚丽。

巴尔虎部妇女头饰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传统特征,由额箍、牛角形银饰组成。银额箍通体錾花,前部镶嵌数颗珊瑚,后坠3个镂空小银铃,两侧为牛角形银饰,采用錾花工艺成型,银片曲绕,层次分明。

整个头饰呈扇形,牛角形边缘包錾花银边,银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纹,每侧垂4条银穗子,帽子上缀红缨子,保留了古代贵族的风范。

布利亚特头饰造型显得极其简约。只有额箍上嵌红珊瑚,两侧垂挂镂花的银环,与胸前银盒挂饰相连,显得精巧而华丽。

科尔沁部落妇女的头饰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簪钗的搭配上。头带缀满四排珊瑚珠,额前镶嵌长方形绿松石,佩戴时先将头带从前额系于脑后,在盘发上插上造型各异簪钗,纹样精雕细刻,有各种花卉点缀,精巧淡雅,大方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一个名为“雪漠玲珑─喜马拉雅和蒙古珍品”的展览,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展期至二○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展览精选承训堂、梦蝶轩藏十七世纪至二十一世纪逾一百五十件(套)喜马拉雅山和蒙古族地区的服装、首饰,以及宗教器具珍品。展览中的一对“银嵌珊瑚图海”,朴素淡雅,气质非凡,笔者尤其锺爱。

银嵌珊瑚图海,是蒙古族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产物。用银镶嵌珊瑚(ral)的垂饰,对蒙古族人有特殊意义。蒙古族人受印度教影响,对生活、生命和宗教信仰的热忱,反映在首饰的制作上,所用物料都很讲究。

以珊瑚来点缀,意味着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珊瑚代表的是星体的火曜(ars),这星体的梵名是“曼伽拉”(anga)。珊瑚颜色鲜艳,能做装饰品;宝石级的珊瑚有红色、粉红色、橙红色,都很受蒙古族喜爱。

珊瑚生命力强,有长达二十五亿年悠久的演变过程,能抵御逾万年下来的生态变化,狂风暴雨也好,火山爆发也罢,海平面屡屡升降,都没能令珊瑚灭绝。佩戴珊瑚首饰或垂饰,既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包含了印度教神话,与火曜扯上关系。

火代表燃烧,曜代表照耀、光亮。蒙古人对珊瑚崇尚极致,也热爱银饰,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发现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十三世纪时,蒙古地区成为金银集散地;本来是贵族才能拥有的银饰品,元末时已经普及化,民间普遍拥有了;清乾隆年间,女子佩戴银头饰、银首饰,男子腰间也有银垂饰。

蒙古人的银饰以多、大、重为美,不论处於高原抑或牧场,蒙古人都喜欢佩戴银饰品,蒙古有多个部落,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也随部落的不同而各异,佩戴方式也各有特色,一件小小的发簪或发钗或垂饰,可以被视作一件信物,甚具纪念价值,为族人带来历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nhai,意思是“起连接作用的装饰物”,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海内容丰富,银是其中之一。这类圆形银质物件,上下都有挂鈎,沿边精雕吉祥图案或花纹,并镶嵌珊瑚或其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