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闻见记六》中写道“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米长之属”,从中可以看出面塑作为祭祀品的用途。
《唐语林》中对面塑有如下描述“宴诸司以面及药翡之类,染作颜色,用像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显然这一时期的面食已经向装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面塑由此产生。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唐永徽四年(653)的墓葬品中,一组女俑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从簸粮舂麦到推磨擀面的过程。
同时出土的还有面制女俑头部、男俑上半身以及面制小猪和花式糕点等面塑作品,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资料。
宋代是面塑艺术世俗化发展的高峰,人们开始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使用面塑食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与岁时节令相关的诸多面塑事项,如“正月初一,京师人家大多食索饼,人日(初七日)则食煎饼”;“上元节有丝笼和油外锤”;“二月二有迎贵果子”;“三月初三有面做的‘镂人’”;“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要食‘子推饼’;“清明节用面造枣糊飞燕,柳条串上,插于门相,谓之‘子推燕’”;“四月初八食糕糜”等。
以七夕面塑为例,孟云“以瓜雕刻成供花样,谓之‘花’。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另外“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此亦为果实花样”。
从《东京梦华录》的记述中不难看出,北宋时期的面塑艺术已与岁时节令密不可分,固化为食俗,其中诸多与面塑相关的民俗事项至今仍在使用。
明清是面塑艺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其在造型、色彩、制作工艺各方面日臻成熟、完善。此时民族融合,各民族的面塑制作互相影响,同时西方面点也进入中国,中外面塑文化相互交流,面塑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
自明清以来,现在流行的面塑大多已经出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的面食习俗也逐渐定型,面塑中融入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节令风俗联系紧密的面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吉庆寓意,如北京地区有过年供奉的面塑,由专门的店家制作,多塑面龙,龙身缀满“明珠、宝锭、瓶胜、方戟”,寓意“注定平安吉祥”。
寒食、清明节时,山西介休(介子推传说地)家家户户制作“蛇盘兔”“子推燕”“子推饼”,取“蛇盘兔,必定富”“子推燕(念),思念介子推”之意。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晋北人的面塑节,每户人均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希望小辈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
还有许多瓜、果、李、桃、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蜓、松鼠等,蒸熟后,经过五色着彩,花馍看上去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在婚、丧、嫁、娶等人生仪轨中,更少不了面塑的身影。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某些乡间,至今依然保留着送女儿、送外甥面羊的“面羊节”。
小孩过满月,外婆家要送“十二生肖”大面圈或“麒麟送子”,以求“囫囵”圆满;母亲要为已出嫁的女儿塑面羊,将象征美好吉祥的面塑送到女儿家,而且要年年送,说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
婚礼上送的“喜饽饽”,则多是龙凤、鸳鸯、双喜、石榴,以祝愿新婚夫妇和睦相爱、多生贵子。其他诸如面佛手谐音“福”、面鹿谐音“禄”、面桃象征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