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1)(1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8124 字 2020-02-05

礼拜和早茶过后,保安族腰刀匠人马自正生起炼炉,火苗很快映红了他的脸。炼炉逐渐升起的温度,让马自正的头上渗出细汗。

当马自正从火炉中取出刀坯,混合在一起的铁和钢两种金属已经红透。在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块坯子就这样在匠人手里逐渐显露出刀的形状。

保安族信仰教,是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2万人,主要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因其精美、耐用,与云南户撒刀和新疆英吉沙小刀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大量补充了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大多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民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在当地,保安族人依靠祖上传承下来的打刀技艺维持生计。用腰刀换取牛羊及其他日常用品,让传统手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保安腰刀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技艺,腰刀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马自正说。

滚烫的刀坯浸入冷水中,水面瞬间跳动起来,升腾出白色的烟雾。“这是一把刀子的生命转折。”马自正告诉蓝桉,淬火是保安腰刀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决定了刀的硬度和韧度。

打磨、上鞘,经过其后几百道的工序,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才算完成。虽然空气锤、砂轮机等现代机械替代了传统工艺中的一些程序,但机械难以完复制繁琐手工制作产生的精美。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从12岁开始学习打刀,如今已经入行13年的他,严格意义上,还只是个初学者。

马鹏说,过去学习这种师承的技艺,学徒在3到5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工具,对学艺者德与悟的考验也就在这个期间进行。学成之后,师傅送徒弟一套工具,并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徒弟方可另立门户。

对腰刀匠人“德”的考量,理念与淬火时沾刀的水必须是源自高原,冰冷、清洁的黄河水一脉相承。在保安族人看来,这样的坚持与苛刻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刀是纯洁的,是工具,不是凶器。”马鹏说。

如今,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对刀具的管制,让腰刀的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在大河家,鼎盛时期仅一个村子就有三四百名工匠,而现在总共不过百余人。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马鹏这样的第六代传人,已经寥寥无几。加之一些颇有造诣的老刀匠相继谢世,许多独门绝艺存续堪忧。

不久前,马自正召集当地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因为没有腰刀,就没有保安族人。”

追溯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最终与黄土高原握手,黄河从两大高原的指间流过……千万年后,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文中的“积石”则是对今天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史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