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剪纸(3)(4 / 6)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10966 字 2020-02-05

间。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钧、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辈,相信南京剪纸的辉煌会在这些青年人的手中更加璀璨夺目。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春蝶、春钱等,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木之下,相观以取乐。据传,嘉庆、道光年间,着名艺人包钧的剪纸,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故有“神剪”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剪纸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195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1979年剪纸艺人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世纪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为其代表作。扬州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时花卉见长。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

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

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