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6 / 11)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20558 字 2020-02-05

锣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落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东南山区的秦岭腹地,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之地,名曰石门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地安居。这里又是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红色根据地。“玉虚洞”、“王变墓”、“颠倒松”、“花园化石”等人文景观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适中的雨量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孕育了大片麦田。每年端午节前后,石门镇翻起金色的麦浪,当大片的麦子被收割之后,王聪芳就坐在自己家的土屋里摹图画刻,一根根粗糙的麦秆在她的手中变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远销国内外,王聪芳也成了这种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事麦秆画创作34年、现年55岁的王聪芳患上了乳腺癌等多种疾病,面对麦秆画制作技艺可能失传的情况,王聪芳痛心疾首,而巨额的医疗费用,更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麦秆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是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取材于小麦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其题材主要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在古代常常被作为皇家贡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麦秆画在商洛境内最早流传于洛南县石门镇王村。很早以前,王聪芳的祖母——老艺人孙竹凤带领着姐妹们制作麦秆画。后来,王聪芳的父亲王恩时创造了新的技艺,并将此技艺传给了王聪芳。在王聪芳的记忆中,教师出身又会做木匠活的父亲能写能画,将麦秆画的题材扩展的更加广泛,书法、山水风景、花草虫鱼、古装人物、传说人物、历史古迹等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新、奇、美、雅”,让人叹为观止。王聪芳称,在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下,她也爱上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工艺。“麦秆在农村一般都是用来烧火做饭或者给牲口垫圈,而在父亲手中,却能变出一个耍大刀的关公或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来,看着父亲刻刻画画,我心中渐渐也有美好的图案浮现出来。”

麦秆画制作工艺复杂,结婚后,王聪芳并未将这一技艺丢弃。

王聪芳回忆,无数个夜晚,她坐在自己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掉麦头,顺取麦秆第一、二结节,放进锅里用开水煮10分钟,捞出洗净晾半干后,再放进瓮中用硫黄熏半个小时,然后破开、熨平,画图、摹图制作,精雕细刻,整个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冬天双手常常被冻出冻疮,夏天要承受不断往下滴汗和蚊虫叮咬之苦。但无论再苦再难,王聪芳都咬紧牙关,没有放弃麦秆画的制作。

父亲去世后,王聪芳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她在不断的探索、摸索中保留了画作最精髓的部分,并创新将麦秆画由原色变成了彩色。她创作的麦秆画,图案更加细腻传神,色彩更加艳丽饱满,题材更加丰富广泛,在石门镇乃至洛南县都很有名。

为了将麦秆画的创作继续发扬光大,2008年,王聪芳在洛南县城租了房子,成立了古艺斋麦秆画专业合作社,聘请技术工人22名,专门从事麦秆画的制作和销售,麦秆画形式扩展到条幅、横幅、屏风、四扇屏、八扇屏、菱形、多边形等多种规格。这些既有单色剪纸作品效果,又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韵味的原生态作品,画面美观、形式多样、质朴大方、雅俗共赏。2008年4月,洛南麦秆画被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聪芳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