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崇祯的心思(2 / 3)

自己清楚坐在龙椅上那种四边不靠的难受滋味。崇祯轻轻的叹了口气,默默的走进大殿,问道“他们都到了到了吗?”

文华殿值班的总管太监赶忙答道“回皇上,内阁诸位大臣已经到了,另外洪承畴大人也到了,正在西偏殿候旨。”

“叫他也进来吧。”崇祯吩咐道,转身走进西暖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内阁副总理)温体仁、周延儒、钱谦益、陈绍良、吏部尚书杨光照、礼部尚书张秉昆、户部尚书范思哲等内阁臣僚见崇祯进来,一起跪倒行礼。

崇祯走到御案前坐了,随口说道“都起来吧。”

众臣起身分列两厢站好,崇祯面色忧郁说道“如今国事繁臃,匪患猖獗,天下局势动荡,朕深感不安。今日朝会有不少军国政务要下旨推行,所以找你们来先议一议,各位当以国事为重,知无不言。”

众臣闻言俱都躬身称是。

这时候,太监引着洪承畴进来了。洪承畴先给崇祯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然后伏地说道“万岁,罪臣督师不力,对下属管束不严,致使闯贼逃脱,有负圣上的重托,罪在不赦,请皇上责罚。”

崇祯笑着说道“爱卿免礼平身,来呀,给洪大人赐坐。”

“谢皇上。”洪承畴起身坐在旁边的几凳上,然后注视着崇祯沉声说道“皇上,此次桐城之乱使朝廷大军几个月的围剿前功尽弃,那叛将尚大勇是微臣的属下,臣罪责难逃,万望陛下将微臣撤职查办,以平天下臣民之心。”

这洪承畴老成谋国,深通韬略,统辖西北五省的军事,将李自成的匪军打得四散奔逃,战功卓著,是崇祯最为倚重的将领。崇祯盯着洪承畴足有移时,他见洪承畴一脸的风霜之色,头发花白,眼布红丝,眉头中间是竖着的三道皱纹,一看就是长期思虑操劳的结果,才五十几岁的人,却已经显出几分老迈。崇祯用温和的语气对洪承畴说道“爱卿不必过于自责,桐城之乱罪在那个尚大勇,朕已下旨今日将他斩决,以谢天下。卿是国家柱石之臣,西北前线离不开你,撤职查办之议无需再提。朕知道你的苦衷,前线粮饷不济,让数十万将士饿着肚子打仗,你这个统帅难当啊!要说责任,是朕治国无方,亏待了你们前方的将士呀!”

洪承畴本来担心崇祯会因为放脱了李自成的事情发作自己,如今听到崇祯对自己如此器重,还主动承担责任,赶紧扑通跪倒在地,泣声说道“皇上何出此言,是臣等无能,几年下来,劳师靡饷,没能彻底铲除匪逆,让皇上忧几尘寰,您的话折杀微臣了,皇上如不责罚微臣,臣心难安,嗬嗬嗬嗬。”

崇祯见一番温言慰语收到了效果,很是满意,指示太监给洪承畴拿毛巾擦脸,说道“洪爱卿公忠体国甚是难得,既如此,那就罚奉一年以示惩戒!”。

“谢万岁!微臣一时冲动,失态了。”洪承畴收住哭泣,坐回凳子上。

崇祯点头笑道“呵呵,你对朕一片忠心,朕心里清楚,好了,如今前方局势堪忧,朕召集内阁商讨军国重务,也正想听听你的意见。”

洪承畴听崇祯把话题转到前线军事上面,遂座上一揖正色说道“回皇上,此次桐城之乱,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现闯贼已经窜至河南,连续攻克三座县城,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更为可虑的是,去年北方大旱,饥民遍地,而闯贼此番出山又到处劫官库放粮,饥民望风而投,以致闯匪队伍发展很快,声势颇大。微臣已经命令所部火速驰援许昌、洛阳等地,避免闯匪势力继续蔓延。”

“恩,趁闯匪在河南立足未稳,迅速实施打击非常必要,等他坐大以后再剿就难了。爱卿可有良策。”崇祯说道。

“启奏陛下,如今闯匪声势虽大,但其根基未稳,兵器短缺,没有粮秣供应,仍旧是流寇,大批饥民加入闯匪队伍不过为了口饭吃,反成负担,贼众虽多,乃是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