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奄奄一息,如果补枪及时,或是枪法精准,直接爆头毙命也是大概率事件。
反观腋目步枪,还是滑膛枪,黑火药装药,不可否认155毫口径弹药近距离开火,足以击穿咸军防弹衣,但效率和准头都差得多。
激战持续至夜间,战斗愈演愈烈,百里燕从调梁县城内预备队六千人投入作战,当晚仍未能阻止敌对前沿阵地的冲击,相反夜间的混战给联军带来了诸多麻烦。
纵然依靠照明弹的照明,在近身肉搏的情况下,腋目人腋下双眼也是睁开的,他们只有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才会动用额头的红外视场,如夜袭之前,在照明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与白天没有两样。
咸军的重炮和加农炮火炮,此时已经失去了支援意义,被迫开始向后撤。
当晚后半夜,蒋杰防线被撕开了宽度三百步的缺口,一下被腋目步兵攻入纵身两里,整个战线险些被东西一分为二,索性被及时堵住缺口,将腋目步兵赶出阵地。
战斗持续至天明,战事稍有缓和,但进攻仍未停止,一夜交火和白刃战让联军士气大挫,即便是当年南境一战,也没有如此残酷血腥的肉搏。
血战一昼夜,联军伤亡超过了九千,百里燕不得已,从永平城总预备队抽调七千人驰援梁县战场,替换已经打残的建制,这一次他调动了更多搏战步兵,大量使用长枪、马槊和钩镰戟,应对肉搏。
经过昨夜的激战,他发现双方搅在一起后腋目火炮密度大为削弱,步兵的搏杀从堑壕蔓延到了堑壕以外的地面战。这种情况下,咸军651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白刃战是吃亏的。
腋目人步枪长度普遍在两米二以上,加上刺刀超过两米六七,咸军步枪即便上好刺刀,也整整短了一米多,配发的横刀作为辅助兵器实难起到很大的作用。
尽管自动武器有可持续的火力弥补刺刀的短板,但经过一夜的消耗和作战,现装的弹匣、弹桥消耗殆尽,战地弹药的供应严重更不上消耗,建制打乱后也给弹药保障供应增加了难度,战斗进入后半夜之际,弹药短缺引发的白刃战加大了咸军伤亡。
而马槊的长度约有一丈,标准的长枪也要八尺以上,钩镰戟短一些,但钩镰戟是蹲着用的,专门钩砍敌方脚腕和马脚,较为适合白刃战。战斗从堑壕发展到地表,正是长兵器的优势所在。
上午的战斗趋于白热化,双方拼杀的难解难分,腋目每夺占一处阵地,转眼又被联军夺回,每一次的易手,双方都要付出惨重的伤亡,双方在拉锯战中不断消耗着。
与此同时部署在敌后方的重炮经过一夜,悄然向前推进了八里地,极限射程够到了梁县城北,于当日下午,刚刚部署到位的首批十五门重型榴弹炮午打了第一轮齐射,弹丸落在城北引发了大面积爆炸。
百里燕判断他们的目标是县城北门城墙,首轮炮击是在校准修整弹道。他当机立断撤出北门城头,将指挥部挪到了东门望楼,狙击手撤出阵地,调往县城外东西两翼的山丘环形阵地继续打冷枪。
下午的战斗腋目重点进攻了蒋杰的左翼,而莫云风的防线右翼是森林,正面迟迟无法突破情况下,攻击右翼不利于他们的展开和迂回包围,遂而只有撕开蒋杰的左翼才能对梁县、永平两城构成威胁。
百里燕判明意图,随即调梁军预备队至蒋杰身后埋伏,抽调三千咸军至梁县西门,待部署完成,即令蒋杰左翼放开口子放敌入内。
果不出此前所料,西线口子打开不久,腋目重点转向西线进攻,蒋杰压力剧增。
百里燕又调莫云风身后御客预备队,赶赴增援莫云风阵地,于黄昏时,腋目涌入西线缺口的同时,在东线炮火配合下,对敌东线实施反攻。
同时收紧西线缺口,将冲入口袋内之敌封死在内。咸军再以重炮、火箭炮、山炮对内中之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