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国一统中原的局面已经初见雏形,但北半球的威胁尚没有显露端倪,此时开罪梁国,有利于避免最早卷入战争,降低损失。
其次梁国根本无力组织起应对来自北半球的威胁力量,腋目人南侵之日必是梁国国威扫地之时,现在有必要将之推上断头台,顶死在大哥的宝座上,令其无法下台。你不是要做带头大哥吗,那好,这张大哥的宝座就给你。
当日下午百里燕差人返回博源城约见卫国宰执楚业,与此同时加紧对山谷物资的转移。
翌日傍晚楚业携带国书与卫王的四份王旨抵达营地,双方正式就内容做最后的交涉。和谈协议一式两份,卫王已经落印,因此最后仍然需要咸王落款。
为表示诚意,卫国将让出占领下的长孙七郡,咸国让出瑞郡、贡祥、净源、中末四郡,尚雪、春江两郡南地亦同时交接。许给孙国的尚雪、春江两郡北郡,也将同时交割,卫国应保障咸军东退途中的安和补给畅通,其他协议将在部土地交割完成后进一步落实。
楚业抵达的当日,得报消息的孙国太子甄阔火急出城,于一日上午赶到营地质问百里燕食言。按五郡换王号的传言,梁国将得到接壤的五个郡县,无论如何分配,孙国都分不到土地。
百里燕遂将与陌舂子交涉的结果告知甄阔以安其心,并安排其与楚业交涉谈判。
有关孙国的部分,在此前与楚业的谈判中已经落实于协议,卫王单独有一份国书和协议权委托楚业与孙国方面交涉。
有了此前的谈判基础,甄阔、楚业的交涉进展十分顺利,伐卫之战到此告终,战前预设的战略目标达成一半。
此后数日百里燕滞留在迷踪林外围搬运物资整理归类,同时一直在等长孙使者段凌上门交涉,却迟迟不见段凌前来会谈,然通过狂澜监听,百里燕得知了天子与段凌达成了密约。
天子将让出瑞郡的一半土地给予长孙作为补偿,同时籍此彰显天子的大度和恩德,平息因为五郡换王号的带来的风波。同时日后攻灭咸国,允许长孙吞并咸国甘府、上关、万川、北海、都郡西郡五地。换而言之,天子已经决意诛除咸国,用空头支票换取长孙的默认。
当然,必须有两个前提,其一咸王灭国,其二现在的长孙七郡回到长孙手中。但显然陌舂子并未预估到百里燕会反其道而行之,最终下手的目标会是长孙。
四月初九,百里燕返回博源探望姐姐百里娟,随后去往行辕觐见天子。天子仍在气头,遂安排相国贾宙、博源君姬丰、安泰侯姬丰交涉,百里燕匆匆应付三人口头表示同意,而后以请示咸王为名,火速出城。
由于长孙与梁国达成密约,因此段凌现在是稳坐钓鱼台,气定神闲悠哉悠哉,只等着卫国退出七郡接收土地。根本没指望与百里燕交涉。得知百里燕进城后,段凌应该自以为是感觉良好,以为有了天子撑腰,想对当初张阶与咸王达成的协议做更变。
然而陌舂子只得知了咸国与卫国谈判的部分内容,其中涉及长孙七郡的内容以密约形势由卫王授权楚业与百里燕交涉,因此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书面成文。
一来卫国归路捏在咸军手中,百里燕根本不担心卫军反水,二来卫国只有退兵才能从咸军手中接管土地,因此卫国无论如何选择只能退兵。
其三,基于以上两点,卫国从长孙退兵,卫国内外朝不会有很大的政治阻力,因此只要退兵,如何退兵和退兵之后与卫国的关系不大。
因此对外的消息必然是卫国退出长孙七郡,待外界得到消息,会想当然的认为长孙国收复失地。同时咸军滞留在瑞郡边境迟迟不攻入长孙七郡给外界造成了错觉。
然而私下卫王只能从楚业兄长相国楚梓李得到口头消息,除非楚梓李与卫王涉密不严自己走漏消息,否则诚道派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