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父子谈心(2 / 3)

帝国行 督金卫 5544 字 2019-09-20

约束才是。”

太子反应的情况基本属实,百里燕执政以来,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人事制度是第一位的。

二十年前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书籍和知识分子多数集中于权贵手中,因此很大程度上为官的最高标准是识字,基本上你识字都得看过一些经典着作,肚子总有三两鸡油墨水,总能说出些道道。

所以将人事任命的范围局限在了既有的群体中,来自中下层的人才补充少之又少,不是门派子弟就是贵族门客,即便是平民,也都是花费高昂学费就读与私塾学拜师学习,教育资源的稀少决定了官吏多数只能来自于权贵阶层。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百里燕若是以单纯庶民身份从政,是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至多封一个上大夫公卿,歧国贵族的身份和咸王的联姻无疑提供了政治机会。当然,不可否认他当初的两把刷子还是打动了咸王。

百里燕执政之初,将农业和土地改革摆在首位的同时,并没忘记推动基础教育的投资,网罗教育人才和一切可用资源,建立了基础规模教育和初级技能教育。

教育的蓬勃发展直接改变了社会的群体结构,科学进步和先进理念的出现加速了社会觉醒和群体阶层自我意识。

但不可否认,同时期权贵子弟同样接受了先进教育,但作为既得利益群体,他们身居高位躺在功劳簿上,主观积极能动性差,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知变革谋求发展者比比皆是。

继续扶持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旧贵族势力,不仅不会继续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日益出现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力扩张,将加剧他们的贪婪,阻碍改革发展,扶持平民和技术阶层出任技术官吏势在必行。

而新的社会结构,层出不穷的政治经济现象,使得传统的官僚体系无法适应新生事物发展时,必然需要建立新的政府机构加以管理和规范,订立合理的规章条例,以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有鉴于传统官僚体系的强大和必要性,部推倒重来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百里燕只能在既有的官僚体系上不断的打补丁,同时所有新建职能机构均被挂靠在大司农治粟内史军械司名下,官吏也由他一手委派,太子说的一边裁汰冗余,一边扩充自己“势力”就是这么来的。

裁汰冗余裁的都是窝囊废和干吃饭不干活的,而新增的职能部门,都是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职能机构。

裁汰酒囊饭袋是为了提曾行政效率,新设职能部门同样也是为提曾行政效率。但到了太子眼里,就成了结党营私培植势力,收买人心培植党羽。归根到底,还是权利集中于一人之手,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曾几何时为避免与多数权贵集团发生冲突,百里燕做了出相当让步,并拉拢卤侯轩亭两系,始终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他相信,只要精心维系好这个平衡,在他有生之年,时间和社会改革足以压制贵族势力的复辟。

但这种平衡关系总有打破的一天,不幸的是,打破平衡的这天整整提前了三十年。

对于自己儿子,咸王非常了解,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指一样了解自己的儿子,哪根长哪根短,他都了如指掌。咸王没有就前两个问题表态,但对百里燕是岐人一事重点表明了立场

“蜇儿啊,如今我咸国百姓几何。”

“回父王,我国有民一千七百余万人,比志卫晋长孙徐国都少。”

“那是四年前啦,而今我国有民逾一千八百万,日后还会更多,而这一千百八百万姓中,土生土长的咸国人却不到七百万,其余有近半数是孙国旧民,约百万为中原归附民,其他皆为卫国志国长孙歧国燕国陈国赵国民。

换而言之,寡人这个王,不是咸人之王。倘若寡人的臣子都是咸国本民,寡人日后如何治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