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北海炮战(4)(2 / 3)

帝国行 督金卫 5334 字 2019-09-20

“广信战事赵先生都听说了吧。”

“听说了,电话十二时辰通着,任何消息都能实时得知,真是太方便,若换做三十年前,真是不敢想象啊。”

赵安陵感慨万千,心中早对百里燕佩服的五体投地。

“是啊,腋目人大大低估了我国实力,正因如此,他们才要力消灭我国。此一战胜败关乎日后局势,故而此战必须再胜一阵。今日还请赵先生休息一日,明日返回轩云成转告陆炎,令其将蛙人与设备火速运往广信,我有急用。”

“莫非侯爷是冲着那铁甲巨舰而去。”

“正是,待取胜后再与先生细说,我今日得即刻赶去广信,以免久拖生变。”

与赵安陵、叶信二人仔细吩咐,百里燕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任务,于当天下午启程赶赴北海郡,于十月廿二抵达广信。

未入广信城,百里燕远看到那四艘圆形庞然大物,最小的一艘直径起码得有一百二十米以上,一层甲板布设三十门榴弹炮,下层围着一圈普通速射加农炮。

最大的一艘直径达到了一百五十米,一层甲板有三十八门榴弹炮,下层是一百三十门以上的普通速射加农炮。

最小的一艘相当于一艘两万吨的战列舰的排水量,最大的超过三万吨,但由于是圆筒形的船型和圆锥锥形船底,因此容积率却是三万吨战列舰的四倍,一层甲板的可用面积超过两个足球场,不难怪能布置如此众多榴弹炮。

此前百里燕曾断言,仅靠铆接工艺是造不出驱逐舰以上的巡洋舰重巡洋舰,乃至战列舰,因为铆接工艺的受力极限,只有那么多,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已经是个极限了。没有材料技术制造工艺上的突破,不可能再继续往上发展。

但腋目人却用铆接工艺硬生生大造出了万吨级以上战舰,而罐体船型恰恰要比狭长流线型船体更能承受自身重量,所以铆接技术在罐体船型上取得了突破。

而代价是牺牲适航性和速度,却能取得容积率、面积、载货和制造技术上的多重平衡。不得不说,不同高等物种的天赋和想象力、创造力确实是无法相互比较的。

从此开始,舰船制造的又出现了新的技术路径和分支,百里燕不得不开始怀疑,前世的认知对眼前的这个世界还能有多大的帮助。

入城时,腋目人仍在持续不断轰击广信城东西两翼延绵的混凝土要塞,咸军炮台和要塞上层表面火炮损失殆尽,十二门最大的要要塞炮三门被毁。

由于要塞炮射程太远,而腋目铁甲舰抵近至两里内,位于要塞炮的死限区,为保存实力,其余九门要塞炮经由导轨,退回钢筋混泥土构筑的炮窝,用两寸厚的锰钢铁门封住入口,以抵御炮击,

其余位于要塞下两层的火炮由于炮口高于水平,同时位于炮弹死限区内,亦无法开炮,只得窝在掩体内躲避炮击。

持续十数日的不间断炮击消耗腋目大量炮弹,火力密度已经有所削弱,百里燕估摸着,腋目人恐怕不会想到,广信的要塞会如此坚固,更是做梦也想不到,南下的两场大仗,第一脚踢在了铁板上,估计这个时候他们也快气的爆炸。

入城后直奔城南,姜乾、司空南、蒋杰的指挥部设在城南的地下掩体,家眷则一早被送往了轩云。

当初广信基建时,百里燕建议挖掘大量地下掩体工事,以躲避炮击,此后墓氓派的参与下,修建了地道网络,连通城内城外各处大型避难所,形成地下城。

城外炮击开始不久,城中百姓或是遁入地下,或是被疏散前往其他县城避难,尽管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但城中主要城区也被夷为了瓦砾。

港口外的四艘圆形铁甲舰,每一艘甲板表面都有三十门以上的短管榴弹炮,每一门榴弹炮都用球形炮盾罩着,口径少说有一百五六十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