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寿夭(3 / 5)

玄溪旧事 二月杏 8204 字 2019-10-16

随肄业,以房资作为修金,彼此都便。无如此人,今岁另就他馆,以致小儿又复蹉跎。”唐敖道“表兄去世,既未留下产业,表嫂何以度日?表侄如在外面读书,每岁修金约须若干?”良氏道“小儿外面附馆,每年不过一二十金。至于家中用度,亏得连年米粮甚贱,母女每日作些针黹货卖,衣食尚可敷衍。”

唐敖听罢,从怀中取出两封银子递给廉亮,向夫人道“此银留为表侄读书并贴补薪水之用。表侄乃极美之材,读书一事,万万不可耽搁。如果努力用功,将来到了故乡,自必科名联捷,家道复兴。表嫂有此佳儿,日后福分不小。”良氏拜谢,垂泪道“恩人大德,今生谅难图报。贱妾之恙,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风中之烛。将来无论或存或亡,恩人如回故土,所有儿女一切终身大事,尚望留意代为主张。”唐敖道“既蒙表嫂见委,又属至亲,小弟自当在意,只管放心!”当时辞别回船。唐敖谈起廉锦枫如此至孝,颇有要将此女聘为儿媳之意。

走了几日,到了大人国。林之洋因此处与君子国地界毗连,风俗言谈以及土产,都与君子国相仿。君子国连年商贩既多,此地相去甚近,看来也难得价,所以不去卖货。因唐敖要去游玩,即约多九公一齐登岸。唐敖道“当日小弟闻大人国只能乘云而不能走,每每想起,恨不能立刻见见,今果至其地,真是天从人愿。”多九公道“到虽到了,离此二十余里,才有人烟。我们必须趱行。恐回来过晚,路上不便。且前面有一危岭,岔路甚多。他们国中就以此岭为城岭外俱是稻田,岭内才有居民。”走了多时,离岭不远,田野中已有人烟。其人较别处略长二三尺不等。行动时,下面有云托足,随其转动,离地约有半尺;一经立住,云即不动。三人上了山坡,曲曲折折,绕过两个峰头,前面俱是岔路,走来走去只在山内盘旋,不能穿过岭去。

话说三人走了多时,不能穿过岭去。多九公道“看这光景,大约走错了。恰好那边有个茅庵,何不找个僧人问问路径?”登时齐至庵前。正要敲门,前面来了一个老叟,手中提着一把酒壶,一个猪首,走至庵前,推开庵门,意欲进去。唐敖拱手道“请教老丈,此庵何名?里面可有僧人?”老叟听罢,道声“得罪”,连忙进内,把猪首、酒壶放下,即走出拱手道“此庵供着观音大士。小子便是僧人。”林之洋不觉诧异道“你这老兄既是和尚,为甚并不削发?你既打酒买肉,自然养着尼姑了?”老叟道“里面虽有一个尼姑,却是小僧之妻。此庵并无别人,只得小僧夫妇自幼在此看守香火。至僧人之称,国中向无此说,因闻天朝自汉以后,住庙之人俱要削发,男谓之僧,女谓之尼,所以此地也遵天朝之例,凡入庙看守香火的,虽不吃斋削发,称谓却是一样。即如小子称为僧,小子之妻即称为尼。不知三位从何到此?”

多九公告知来意。老叟躬身说道“原来三位却是天朝大贤!小僧不知,多多有罪。何不请进献茶?”唐敖道“我们还要赶过岭去,不敢在此耽搁。”林之洋道“你们和尚尼姑生出儿女叫作甚么?难道也同俺们一样么?”老叟笑道“小僧夫妇不过在此看守香火,既不违条犯法,又不作盗为娼,一切行为,莫不与人一样,何以生出儿女称谓就不同呢?大贤若问僧人所生儿女唤作甚么,只问贵处那些看守文庙的所生儿女唤作甚么,我们儿女也就唤作甚么。”唐敖道“适见贵邦之人都有云雾护足,可是自幼生的?”老叟道“此云本由足生,非人力所能勉强。其色以五彩为贵,黄色次之,其余无所区别,惟黑色最卑。”多九公道“此地离船往返甚远,我们即恳大师指路,趁早走罢。”老叟于是指引路径,三人曲曲弯弯穿过岭去。

到了市中,人烟辏集,一切光景,与君子国相仿,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只见有个乞丐,脚登彩云走过。唐敖道“请教九公,云之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