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4)(4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8206 字 2020-02-05

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的放射状松针,以及单腿站立的白鹤,一点一点从錾子下显露出来,布局要和谐,线条要流畅,不能有任何多余,江苏姑娘在这已经有一年了,仍觉得自己需要很久才能合格。

袁昆林家的大门敞开,想来学习的都可以过来敲几锤试试,孩子们放学归来,也会拿起锤子玩一下,耳濡目染之下,一轮小太阳一分多钟就敲成了。

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万光红大师。

金永才,1975年他年仅18岁,是一名银匠。当时,他和李加汝作为银匠经常参加礼拜天的赶集,不时会聚在一起。

加上双方的住处仅相隔半公里,时间一长,他便经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顾李的饮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将金永才收为徒弟,但并没有把配方交给他,只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

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金永才说,一次出院后,师傅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来,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把配方一烧而净。1996年,李加汝先生与世长辞,“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下来。

清朝末期,四宝斋银楼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技艺传授予四宝斋银楼的万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的部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保山乌铜走银的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再加上技艺繁琐,成本高,产量小,每个月的成品率始终保持在二到三件。这样的模式远远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ax767eax9540ax4e00ax4e0bax201c大时代的梦ax722aax4e66ax5c4bax201dax6700ax65b0ax7ae0ax8282ax7b2cax4e00ax65f6ax95f4ax514dax8d39ax9605ax8bfbax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