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荀子·劝学篇》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的就是靛青这种蓝色染料是从蓝草的叶子中提取的。中国古代造靛青的蓝草有蓼蓝、菘蓝、马蓝等植物,这些“蓝”国丝馆都有。
现在长势正茂的木蓝,来自热带地区,牛仔裤最早就是用这个蓝染的。
这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染料。用它的根,可以染出红色,但用得比较少。染红色用得更普遍的是红花。
关于虎杖的名字,有个典故。相传孙思邈在城外采药时,遇到一只受伤的老虎,孙思邈见这只老虎腿又红又肿,急忙从药囊中掏出药来,捣碎,取山泉调好,一边敷在老虎腿上,一边又将药喂老虎吃下。
几天后老虎的腿便痊愈了。从此,这只老虎与孙思邈形影不离,竟成了他的坐骑,后人就把这味草药叫做“虎杖”。
麻栎是橡树的一种,在杭州玉皇山上有不少。它的果实叫橡碗子,很坚硬,有点像栗子。躲在丝博馆的一片竹林里,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用它染色,步骤很简单,采下壳斗煮水,然后用黑矾媒染,据说还能当天然染发剂使用。也许古人想要遮盖白头发,就是用的它。
在农村,很多孩子喜欢地黄的花,花的形状宛若酒杯,摘下来吮吸,花蜜很甜。但染色,用的却是地黄的根。
刚刚挖出来的地黄根叫鲜生地,可以入药,有止血凉血的作用。地黄根的汁液可以染色,染出来的织物,颜色为金黄色。
地黄在唐朝时候还用来喂马,据说吃地黄长大的马,光彩照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采地黄者》里写道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国槐树的槐花花蕾,形状如米粒,所以叫槐米。国丝馆的正门左手边,就有两棵槐树。国丝馆还原“乾隆色谱”,明黄色就是用的槐米。
明黄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专用的颜色,用槐米染成。中药店买来槐米后,在水里煮一会儿,把渣去掉,明黄色素就会出现。
叶片和果子很小。叶形呈菱形,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现在这段时间,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呈红色,红绿相间,非常漂亮。
保俶北路上,路两边的行道树种的就是乌桕。乌桕的叶子用来染黑色,立夏要吃的乌米饭,很多人家就是用的乌桕叶,叶子煮汤,再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
在清末合成染料传入我国以前,人们都是从天然的材料中萃取色彩。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用自然赋予的草叶花木,还原了五彩斑斓的大自然。
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天然染料有两种矿物染料与植物染料。染红的矿物染料有赤铁矿(又名赭石)和朱砂;染黄的有石黄和黄丹;染青色的有蓝铜矿和孔雀石,又称石青、石绿;白色的有铅粉和蜃灰,黑色的有天然黑色矿石。
用矿物燃料染色称之为石染。《考工记》云“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指的就是用朱砂浸染羽毛的方法。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曾出土过一件朱色绫罗,面料上的朱色便是由朱砂染成。
矿物染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我国印染工艺的主流,是以植物为染料的草木染。
草木染指的是采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干材等为染料,为麻、葛、丝、毛等纤维织品上色。主要染料有蓝、茜、栀等。
染青用蓝草叶,染红用茜草根,染黄用栀子果实。“草木染”的概念据说最早由日本学者山崎斌氏在1929年提出,然而中国“草木染”的历史却是与纤维织品同样悠久的。
《夏小正》记载“五月,启灌蓝蓼。”蓝蓼指蓝草,可以将织物染成蓝色,《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的就是蓝草染色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