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天官冢宰》中有“染人”,《周礼·地官》司徒之属中有“掌染草”一职。郑玄注云“染草,蓝、蒨、象斗之属。”“蒨”也作“茜”,指的是茜草,在古代又称茹藘,《诗经·东门之墠》云“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茜草可以染红色。象斗也叫皂斗,用以染黑。
草木染的技术在商周时期就已十分成熟,《诗经》中提到的颜色词汇光青色系就有“青、绿、綦、葱、菼”五种,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套色染的技术。
套色染指的是用几种汉不同色素的染料先后分几次进行浸染,从而染成这几种色素调配而成的间色。《考工记》中记载“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这里的“三入”、“五入”、“七入”指的是在不同染料中浸染的次数。
“纁”在《说文》里的解释是“浅绛也”,“緅”,《玉篇》解释为“青赤色”,“缁”指黑色。衣物进行套染的次数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是各异的。
《考工记》中还有关于媒染剂的记录。《?氏》一条下有“以涚水沤其丝七日”、“以栏为灰”、“昼暴诸日”等语,指的是“?氏”用草木灰浸渍暴晒丝绸,将丝绸进行漂练的过程。
丝绸精炼之后更易着色,草木灰也因此起到了媒染的效果。春秋时期常用的媒染剂是青矾,文献中记为“涅”,涅同时也是一种黑色染料,《论语·阳货》中有“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指的就是用涅染黑的原理。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草木染的技术进一步发展。染料的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以种植染草为业的人。
《史记·货殖列传》有“千亩栀茜,千亩姜韭,此其人皆以千户侯等”,“栀”指染黄的栀子,“茜”指染红的茜草,说明当时种植染料的盛况。
染色技术提升,染出来的颜色也相应增加。《急就篇》里有“郁金半见缃白?,缥綟绿纨皂紫硟。烝栗绢绀缙红繎,青绮绫縠靡润鲜。
绨络缣练素帛蝉,绛缇絓釉丝絮绵”,其中提到了郁金、缃、白、缥、綟绿等颜色词十几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丝织物色彩名共有三十几个。
除了染料种植品类增多,色彩范围扩大外,植物染料的制备也相当完备。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ax767eax9540ax4e00ax4e0bax201c大时代的梦ax722aax4e66ax5c4bax201dax6700ax65b0ax7ae0ax8282ax7b2cax4e00ax65f6ax95f4ax514dax8d39ax9605ax8bfbax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