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汝瓷(4)(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739 字 2020-02-05

亿港元成交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之后,再一次刷新汝窑瓷器在高端拍卖市场会的纪录。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燹之乱,汝窑被毁,配方工艺失传近千年。明清两代都曾努力仿制,但均未成功。

清康雍乾三朝是中国瓷器烧造的又一座高峰,但唯独仿制汝瓷失败,当时匠人中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诗人也发出“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叹息。

说话间,王君子从屋内拿出几件汝瓷介绍道“这是莲花温碗,在宋朝用于温酒。这是盏托,古时宫廷和官宦之家喝羹汤用的。”记者以手抚之,感觉这些器具表面十分光滑温润。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君子主要生产汝瓷造型摆件,如弦纹尊、莲花碗、水仙盘、玉壶春、裹足洗等,一般出口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还有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求购。

改革开放40年来,汝瓷烧制技术经历了煤烧窑到气(液化气)烧窑的变革。“原来用匣钵烧制,现在改为气烧后,直接放到碳化硅板上烧制,不仅环保,而且燃烧率高,烧成率也提高了十几倍。”

王君子说,这种烧制方式能自动控制加热,使燃烧更充分,更便于掌握汝瓷的生物曲线;制作工艺方面,原来是手工揉泥、炼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炼泥机,大大提升了烧造效率。

王君子从小就喜欢瓷器,他从1986年开始收藏和研究瓷器,1997年正式烧制汝瓷。王君子说,他祖上烧仿宋汝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为试验汝瓷配方世代努力。王君子是家族汝瓷技艺的第32代传人,他的3个儿子如今也都在汝瓷烧造行业发展。

为了获得汝瓷配方,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每次挖掘时,王君子都在场。“每次挖掘后丢弃的废料,像玛瑙石、牛骨、长石和发色的原料,我都存了下来,后来都用上了,这些东西原来很多都是汝瓷的釉料和特殊原料。”

1998年的那次收获令王君子记忆犹新。“当年发掘汝窑遗址时,为了清理地面附属物,推土机推倒了村中一棵桐树,上面粘有很多瓷片,我在树旁边发现黄色泥土,感觉可能是釉料,就捡了一部分。

经过淘洗和分类,用放大镜仔细看,又经过多次试验,我发现这就是宋代汝窑烧制所用的釉料。”

2013年,王君子正式把这些接近宋代汝瓷的作品烧制了出来,与当时宋代制品对比,发现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上一致!经过专家评定,这些瓷器的釉面跟宋代差别不大,甚至要好过宋代。

如何识别汝瓷中的上品?王君子说出了自己的经验从入门来说,上乘的汝瓷“没有瑕疵,没有黑点,没有缩釉,没有落渣,颜色纯正。天青色尤其纯正,亮不刺眼,非常含蓄,没有剥离感,非常温润。”

更深层次地讲,上品汝瓷可概括为“天青色,玛瑙釉,看似薄,摸是厚,芝麻钉,釉裹足,体轻巧,内含秀,香灰胎,蝉翼纹,晨星稀,润如玉”。

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已有“近尤难得”之记载,流传至今的产品数量不足百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

由于长期在窑炉旁坐着修坯,加上对制作汝瓷作品近乎苛责的自我要求,王君子的颈椎和腰椎都累出了毛病,但他毫不后悔。他想在后半生利用自己的汝瓷技艺展示馆和传习所,培养更多汝瓷技艺传承人和技术人才。

除王君子外,宝丰县还涌现出王国奇、马聚魁、王学锋等一批汝瓷名家和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他们在仿古造型、制胎、配釉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谈到汝瓷,汝州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汝窑和汝瓷的得名,更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