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汝瓷(4)(3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739 字 2020-02-05

承载了汝瓷兴盛、辉煌的历史。

早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制陶业就已成熟,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煤山、大张、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产。汝州娴熟的制陶技术为唐宋陶瓷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就在汝州,当时汝州辖郏县、龙兴县(今宝丰县)、鲁山县、伊阳县(今汝阳县)、叶县、襄县等地,其周边烧造青瓷器的窑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此外,汝州所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这些是做汝瓷坯品的原料;同时,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储量丰富的煤和满山的树林、灌木丛,为汝瓷烧造了充足的燃料。

1957年,总理作出尽快恢复汝瓷的指示时,汝窑已衰落凋敝近千年,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更是寥寥无几。

当时,由民营民生汝瓷厂改制的地方国营临汝县汝瓷厂主要生产粗瓷民用碗、盆,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为了恢复汝瓷,该厂建起了试验窑炉,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为汝瓷后来的试验打下了基础。

为了配合汝瓷用还原火烧成,技术人员又对汝瓷釉色配料进行了改进,以临汝当地产的黄长石、黑石头为主,提高釉内铁的含量。

经过数百次试验,技术人员逐渐摸索出了烧制汝瓷豆绿釉的配方,总结了一套烧成的升温曲线。1964年,汝瓷豆绿釉产品烧制成功。

1973年,临汝县汝瓷厂第一次接受了由国家外贸下的订单,开始批量生产出口。20世纪80年代,随着汝瓷造型设计室、汝瓷实验室、汝瓷原料化验室的组建和汝窑生产设备的改进,汝瓷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先是汝瓷天蓝釉试验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继而是汝瓷17号豆绿釉、汝官窑天青釉、月白釉陆续研制成功,使整个古陶瓷界为之震动。

66岁的李廷怀花费40多年时间,创新研制出玉青釉这一新的釉色,烧制出了健康的活态瓷,把失传多年的汝瓷卵青釉重新带回人间,成为成功复烧汝瓷卵青釉的第一人。

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会议上的玉青釉“龙头杯”和上海世博会上的“和谐瓶”皆出自其手。

“我婆婆一辈子就做了复兴汝瓷这一件事!”李晓涓说,1997年到2006年,婆婆创业站住脚后发现,当时艺术瓷少,工业瓷多,婆婆就增强了对艺术瓷造型的研发力度,使汝瓷的品种增加很多,汝瓷技术迎来了一个积累期。

谈起汝瓷的恢复过程,孟玉松的眼中闪出激动的光芒,谈话间,泪水几次夺眶而出。

“这件汝瓷叫作弦纹尊,盛放它的玻璃柜上了4把连环锁,看守者一人一把钥匙,少一个都打不开。开锁后,一个管理员戴着白手套将弦纹尊取出,另一个管理员将一张棉垫子垫到桌子上,弦纹尊被轻轻地放在垫子上。”

“当时真把我给‘看哭了’,那是一片鱼身鳞纹,圆片纹,非常漂亮,我当时发誓一定要把这些技术特点记在脑子里。”

当天上午,孟玉松看到这件弦纹尊颜色“青中有绿,绿中有青”;下午,她隔着玻璃看到弦纹尊上的釉色是深蓝色,这加深了她对汝瓷“秘色”的认识。

“第二天,我正担心会忘记看到的颜色,正好一个女子从我身前走过,她穿的恰好是‘绿里有青,青里有绿’颜色的衣服,我就赶紧跑到北京集市上撕了一块同样颜色的布来加深记忆。回去后,我就开始试釉,让拉坯师傅烧了7个碟子,再拿给耿宝昌等几个大师看,他们说‘有点天青色的味儿’。”

孟玉松明白专家们这是不愿意给她泼冷水,于是她又“烦”着耿宝昌给故宫博物院院长打报告,再赴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