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1)(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037 字 2020-02-05

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

南宋“西湖老人”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宋时七夕风俗,京城人家多要去市场去购买泥塑童子——泥孩儿。这些泥孩儿大小不一,精粗不一,自然价格也不一。比较讲究的,会加饰男女衣服,“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

这些泥孩儿形象生动,招人喜爱,“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引得人如痴如醉,竞相购买。这“泥孩儿”是当时“七夕”节的“节物”;在“乞巧”时,要“铺陈磨喝乐(即‘泥孩儿’)、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

值得注意的是泥孩儿在宋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磨喝乐”,在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又写作磨喝罗、摩合罗、魔合罗、磨合乐、摩孩罗、摩睺罗、摩侯罗等。上引《东京梦华录》中曾专门就此说明道“‘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明确地指出它和佛教有着某种关联。

但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和佛教的渊源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学界却又有很多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摩睺罗为佛教神名,又称摩睺罗伽,梵文ahoraga,是天龙八部之一,宋元时期的磨喝乐即由佛教的摩睺罗伽演化而来。

摩睺罗迦原为一蛇首人身形象,因不适于中土,所以逐渐变化,失去固有可怖的形象,而形成一个美妙可爱的儿童形象(傅芸子《宋元时代的“磨喝乐”之一考察》)。

有人认为,摩睺罗可能是佛子罗睺罗之讹称,佛经中称罗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俗时之子,在佛出家六年后才生,后经修行成佛之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杨琳《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

有人认为摩睺罗就是佛教显教中的大黑天——摩诃歌罗,摩睺罗乃是摩诃歌罗的音转(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有人则认为宋代七夕的磨喝乐,来源于佛教净土宗宣传的化生童子,含义是祈嗣,即“妇女得子之祥”,这是净土信仰与中国民众心态相契合的产物(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俗神信仰》)。

虽然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是来源于佛教。那么,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无锡惠山泥人是否又是起源于宋时的“磨喝乐”呢?

应该说,在这方面,缺乏古代典籍文献的明确的记载。但是,在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无锡的方言语词中,却留下了某种痕迹。作为我们无锡人的钱锺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有一段十分值得注意的论述

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旧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浑名“空头”、常熟人浑名“汤罐”、宜兴人浑名“夜壶”。

“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正如卢仝《寄男抱孙》“添丁郎小小,别来吾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或黄遵宪《己亥杂诗》“‘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闻娘唤女声。”成人语小儿,每一音叠言……

笔者从出生起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无锡。以我对无锡方言的认知,觉得钱锺书先生的这段话,似尚有几个需要略作说明或表述还不够精确的地方第一,钱云“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到了后来,大人们经常昵称现实中真的小孩为“磨磨头”,或者叫“磨货(喝)”。

第二,钱云无锡人“自道曰‘倷伲’”,其意似指“倷伲”是由指称泥土的“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