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1)(3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037 字 2020-02-05

na)泥”一词衍化而来;实际上,无锡人称“咱们”为“倷伲”,在整个吴方言系统中自有其语音依据,与指称“泥土”的“乃泥”应该并无意义上的关联。

第三,钱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实际上,“烂泥(乃泥)磨磨”首先是指泥人,因为有名,才由当地之“物”而借指当地之“人”。

但是,钱锺书先生说“‘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无锡方言中称泥人为“烂泥(乃泥)磨磨”,是因为惠山泥人就是源于宋时的“磨喝乐”。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无锡人昵称小孩为“磨磨头”“磨货(喝)”,这也是有由来的。上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除了记载京城人家于七夕要买“磨喝乐”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又小儿需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也记载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

小孩儿在七夕节手持荷叶学泥塑童子“磨喝乐”,那么大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活底孩儿”也戏称为“磨喝乐”。所以,无锡人昵称现实中真的小孩为“磨磨头”“磨货(喝)”,应该是惠山泥人源于“磨喝乐”的一个重要旁证。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

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

据说,惠山泥人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着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

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属家庭副业,在农闲时利用这种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狗、鹅等小禽兽。

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以后经过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等,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等工序制造出各色各样的形象。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传说,虽然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和虚构经不起推敲,但也给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在中国,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尊奉祖师的习俗,认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们行当的创始人,他能保佑后代艺人的生产、经营顺顺当当。

在惠山泥人行业里也有这个习俗,因此,泥人起源的传说也就不能不和他们的祖师有关了。

据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后裔说在晚清光绪年间只有陈聚盛、胡万盛等字号的泥人店十几家,他们共同成立了泥人业的行会——耍货公所(现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师是战国时期的孙膑。

据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无法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