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器皿,密封性好,又无异味,也是赖庆国最畅销的产品。
通过模具将液态锡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个称得上“精良”的茶叶罐,细算起来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抛光、磨光、配盖有些细节反反复复要许多次,尤其最后一道配盖,茶叶盖盖上去,呈缓缓下落状,再打开也需要缓缓拔气,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
赖庆国在工作台上随手拿起一个已经打磨光亮的茶叶罐,另一只手拿一个小型电钻,“嗞呜呜”便在锡罐上作起画来,很多客户要求他亲手制作的作品,最重要的也就体现在这画和落款上。
十几岁初中毕业开始学习锡器工艺,跟着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傅,口手相传,没有什么理论架构,也不会刻意培养审美素养,几年后他觉得这样“还是不行”,于是就考到艺术学院去进修,学习工艺美术,恶补绘画。
毕业后又教了三年书,在理论上得到提升,之后才觉得可以从事锡艺事业了。他经营的广告公司曾做到云南地区行业的翘楚,也曾有机会走入仕途,人生的各种机会和选择很多,赖庆国经历丰富,对“锡”长达三十多年的坚持是他总结的成功经验第一条。
比如画画,“我再忙,还要抽时间去写生、画画,当作休息,技艺上的东西一直不敢放”,赖庆国平常更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处理关系,管理员工,规划未来,不停地接电话和回短信,手工劳作既是他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他暂时避开俗事的自我精神世界。
几笔山水,两只小船,人物只有被微风稍稍吹起的衣衫,不用露任何五官,而近景的石头纹理必须细腻,旁边的兰草每片叶子都摇曳舒展,中国人追求的“雅士”意境就在锡罐的方寸之地表现出来了。
赖庆国称之为金属上的“简笔国画”,笔锋粗细得当,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心中有丘壑,下手则熟练得像生理反应,容不得败笔。
练了三十年,画画仍然是必修课,春天里山上梨花开,他都是要赶去画一画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落款刻“甲午年初,赖庆国制”这几字时的坦荡。
赖庆国自己修建了锡文化展示厅,从外面看是各种几何方块的结合,模仿的是锡金属的晶体结构,最开始甚至不被“建筑行业人士”承认是“建筑”,后来他又拖来了巨大的一节火车车厢放在一侧,另一侧是带着红色塔尖的教堂,整个场景有一种奇异的美感,倒是国外来的客人见了大呼“奇迹”。
展厅可做锡文化教育基地,从收藏的各种古董锡器,到他目前的各种作品和产品,以及国外的一些特色锡工艺品都自成体系。
园子角落有一间上着锁的厂房,这并非普通游客喜欢的参观地,打开一看却着实让人惊诧,一屋子的石模,每件砖头大小,数千件整整齐齐排列满屋。
旧时做锡器没有钢模,是用石块雕刻各种图案和形状,然后将锡液浇铸进去,冷却后脱落出来便是原始初坯,现代锡工艺已很少用这种石模,赖庆国却一件一件收了回来,且并不当作可炫耀的来炫耀。“我没有钱,但这就是我的财富。”他说。
为了寻找打锡师傅,蓝桉几经周折来到了老市区“商业街”,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颜记锡艺”传人的店面。
潮阳颜家曾是潮汕地区最着名的打锡世家,代表潮汕锡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这间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店面,“颜记锡艺”的传人颜来钦依然坚守着这份从祖辈相传下来的手艺一心从事锡器制作。
“我们祖辈都是打锡的,听家里的老人口传,算起来我是第18代传人了。我们潮阳的老厝就见证了我们祖宗五代来打锡的‘历史’。”说起这门祖传下来的手艺,颜来钦很是骄傲。
颜来钦说,父亲曾是汕头锡器工场的技术骨干,工场倒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