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4)(3 / 5)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8341 字 2020-02-05

300多年的历史,曾是西藏佛教经典和官方文书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这门造纸技艺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这门手艺的守护人和传承人,次仁多杰努力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延续传承。

从拉萨尼木县城向西车行10分钟,就抵达了塔荣镇的雪拉村。“雪”即酸奶,“拉”为好的意思。相传,当年五世达赖喇嘛行至此地,吃了当地村民制作的酸奶,大为称赞,因此赐名。然而雪拉村不止酸奶好,其藏纸制作从古至今盛名远扬,也是旧西藏五大藏纸之中现在仍完好传承下来的唯一一种。

“哗啦,哗啦……”一声声清脆的抖纸声,次仁多杰老人把米白色的雪拉藏纸举过头顶。迎着正午的强烈阳光,老人眯着双眼验看纸张的质量。“今天这一批做得还不错,等会可以给拉萨那边发过去了。”次仁多杰轻轻地在纸张上摸着,笑着对儿子格桑旦增说道。对儿子今天做的纸,老人还比较满意。

藏纸制造技艺相传源于文成公主进藏。当时,佛教的传入,以及藏文化的发展,刺激了造纸业。但中原造纸所使用的原料不盛产于西藏,工匠们最终依靠中原造纸术的原理,就地取材,生产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藏纸产地众多,曾经出现了只要当地有原料,有清澈的水源,就能设立纸槽,进行造纸加工的局面。

次仁多杰介绍,雪拉藏纸就地所取之材是狼毒草根,其本身有一定毒性。狼毒草根系越发达,毒性越强,但制造出来的纸张越有韧性,越耐磨。经过煮、漂等多道工序,狼毒草根毒性消散,但纸品却有了不怕虫蛀的特点,可以长久保存。

尼木雪拉藏纸,曾经享誉西藏内外,至今盛名犹在。作为雪拉藏纸的主要产地,雪拉村曾经有不少人家以制作藏纸为生。后来,由于新型纸张的冲击、原材料的稀缺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村的造纸业一时陷入沉寂。西藏其他地区的造纸业,就是由于长期没有人生产,技艺没有人传承,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我从14岁就跟着父亲学造纸,只是可惜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手艺啊。”老人有些失落。而今,老人和他的两个儿子是雪拉村仅有的三个雪拉藏纸匠人。

“现在别的村民早都不愿意生产了。年纪大的觉得狼毒草有毒伤身体,年轻人觉得这个活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雪拉藏纸的困境还源自原材料的稀缺与当地的风俗。

狼毒草虽然在雪域高原很常见,但只有生长20年以上的才可以用来做藏纸。而且采集时间短,每年只有5到7月份是固定的采集期。同时,西藏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若是拔出狼毒草,露出赭红色的土地,上天就会因愤怒而降下泥石流、旱灾、霜冻等灾害。

巧合的是,狼毒草正是土地沙漠化的象征植物,泥石流、旱灾等并不是因为狼毒草被拔出来而产生,而是在狼毒草出现时就开始潜伏。

“我从1987年开始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签订藏纸供应的合同,一直到2007年,整整有20个年头了,他们存档案的纸都是我亲手生产的。”次仁多杰说。

“后来档案馆都用电脑存档案了,我的纸差点卖不出去,好在扎什伦布寺及时联系我,我的纸又开始供应给寺庙里印经书去了。”老人的脸上泛起骄傲的笑容。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兴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次仁多杰的藏纸生产地搬迁到了尼木县城的工业园里,还成立了自己的非遗传承基地和藏纸销售点。针对原材料的需求,当地还专门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狼毒草的人工种植。

雪拉藏纸由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个品种,老人一家在坚持祖制的同时也做了些许改进。在次仁多杰家的作坊里,新购进了一台打浆机。原料煮过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入打浆机中做成纸浆,省去了过去非常费力的捶打工序。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