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3)(2 / 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7806 字 2020-02-05

在于刀身的制作更加复杂,在“加钢”工序中,不是只加一片钢片,而是前后一共加入四十片钢片,与四十片铁片合并锻打,再将毛坯置入炉中锻烧,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最后做成的刀不仅坚韧锋利,在刀面上还会有繁复的花纹。

这种“折花刀”在过去需要刀匠花费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制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个月左右便能做好。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打造保安刀打造的保安族人越来越少,但是打造保安刀的保安族刀匠仍然不乏其人,继续传承着这凝固的历史。其中有着保安族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缩影,也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让保安族人民流下血泪。

保安腰刀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与户撒刀,英吉沙刀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

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

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

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

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刀柄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

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

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