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
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
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
《中国艺术品鉴赏百科》中,把椰雕归为果核雕刻杂项。书中认为,椰壳雕工艺最初只做成简单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后经文人雅士的题诗赋词,逐渐使椰壳雕艺术向完美的境地转变,但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宫进奉,特别是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时光流逝,昔日的“天南贡品”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走入寻常百姓家。据海口市档案馆的1963年《海口市手工业出口情况调查报告》,在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还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物产特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那时候,应是海南椰雕的旺盛时期。
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
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存活下来的椰雕艺人仅剩十余人。海南椰雕,无奈地走过了历史上最暗淡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椰雕开始恢复生机。1955年,海南地区第一家椰雕工艺厂———海南特别手工艺厂成立,它就是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随着市场需求扩大,椰雕产品开始进入了批量生产。
同时,一些有椰雕手艺的艺人也开始创办个体椰雕厂,逐渐形成了以海口市椰雕工艺厂、文昌市工艺厂为主的椰雕工企业群体。
海南椰雕先后参加苏联、捷克、波兰、锡兰、印尼、日本等国际特产特览会的展出,深得好评,还获得民主德国颁发的一枚纪念章。1978年,文昌县工艺厂制作的《鲤鱼吐珠》台灯参加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曾获广东优质“四新”产品奖。
1987年,椰棕雕四件套参加国第20届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会,获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随着海南旅游业风生水起,椰雕也开始由高档精品向中低档旅游工艺品转型,逐渐广为人知。
时至今日,海南椰雕工艺品种类已由传统的300多个拓展到了上千个,仅仅利用椰壳制作工艺品一项,年产值就达数千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椰雕工艺品厂,多以配件订单加工居多,主要分布在岛内东部和北部地区,其中文昌东郊镇就有十来家配件加工基地。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富道村邻村保明村的吴名驹,少时赶上了椰雕发展的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