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椰雕(2)(4 / 5)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9790 字 2020-02-05

汁原味地保留了椰壳材料的基本特征,以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椰雕作品,是现今海南椰雕作品中特色最突出的纯手工技艺。

手工的体温,融入每一道工序,在随时都可能会开裂的椰壳上展现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功力。当一个个原始的椰壳在手中雕琢变成精美的艺术品时,令人叫绝。

醉心于椰雕手工艺的朱凡,雕花循梦,把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的追求融入到椰雕作品中。

2018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海南赛区总决赛于7月28日上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作为嘉宾应邀参加开幕式的朱凡,现场展示了椰雕技艺和椰雕作品,并用椰雕葫芦丝现场演奏,赢得了与会人员的掌声。

正是对椰雕技艺的坚持,让朱凡在这一路上收获了各种认可。而他的椰雕作品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对于慕名而来的学生,他总是表现出特别热情,认真给学生讲解海南椰雕历史,展示自己的椰雕作品,尽可能地让他们多了解海南这一特色技艺。

两次到美贴村采访朱凡,他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可以用“惊叹”二字来形容。他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精湛的雕刻技艺,更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专注的匠人精神。从零基础起步,到现在一件件独具海南特色的精美椰雕作品从他的巧手中不断诞生,是默默坚守与砥砺前行的结果。

朱凡说,传统手工椰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成型的椰雕工艺品的形成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镶嵌、抛光、修饰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一件好的椰雕作品,从选料开始,就要格外用心。椰壳是越老越好,裂的嫩的都不能用。不同形状的椰壳,可以因材选用,设计出不同形状的椰雕作品。这些都要靠雕刻者的悟性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和创作灵感来完成。

朱凡平时是低调的,也是沉稳的,源于他始终对海南椰雕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椰雕的发展与弘扬,信心满满。

曾被誉为“天南贡品”的海南椰雕,历史上曾长驱直入皇城宫墙,承载无数荣耀。

艺人们守着时光的寂寞,隐去了浮燥,褪却了杂念,挥刀如笔,精雕细刻,赋予这平凡的果核以高贵的艺术生命,并流传千古。

海南种植椰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南越笔玩》中记载,“琼州多椰,昔在汉成帝时椰子席,见重于世”。可见,汉代时海南椰子已晋身为朝廷贡品。

宋代随着商贸兴起,大量椰子跨海输往中原大陆。至明代,海南椰子种植更是遍及岛东沿海。在对椰子的认知和喜爱日渐浓重的时候,椰雕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与载体,开始光华四射。

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1963年,中国社科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写的《黎族研究资料选辑》第二辑里,描述了椰壳出现在黎族人的日常生活“用装有木柄的椰子壳造成的杓……从锅或饭瓮里把粥装进饭碗……”“汲水的碗也有用椰子壳和瓢箪的……”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目前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