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而是住在城郭之外,能住城内的,都是官办、私办工坊、匠坊,以及上层阶层的随扈家眷等等。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进入城中谋生的平民陆续增多,因此城西逐渐成为了市井百姓的聚居地,只要晚上不睡在街头,多半没有人去管。而城北则是王宫,城南是大营,卫戍军和首都郡兵就驻扎城南。
从经验来看,其他城池大致不会超过这种布局。
东市作为城核心,社会设施相对健,农市也就是菜市、粮市、牲畜市场较为发达的市场,书馆有那么几家,匠铺和各种手工艺作坊东市、西市都有,东市档次更高,经营的对象也都是贵族和有钱人。
走在去书馆的路上,何宽困惑问道
“世子,若要买书,吩咐老夫便可,世子有何必亲自前往。”
“本世子的主张何伯无需多问,到是有一事想问何伯。这书馆之中,哪家藏书最多,最有名望?”
“据老夫所知,平汤最大的书馆当属‘锦塾’,若论名望,非同文书苑莫属。”
“二者何别之有?”
“锦塾为晋国国塾,侯门贵胄趋之若鹜,所聘先生无不是晋国大师。而同文书苑为梁国所设天下书院,早年为梁朝国塾,群雄并起之后,同文书苑大不如前。”
“锦塾”正如其名,是晋国在国都设立的私塾,相当于私立最高学府,能够得上入学资质的,不光得有钱,更重要的得有身份,没身份也得有关系。进了国塾这等学府,将来多半能混个一官半职。
在这个教育普及率无底线的时代,除了自学、拜师、家传之外,各地私塾是唯一的学府,而且是学制,只要不犯过错,可以读到出师毕业。
这年头没有公立学校,读私塾都是自己掏钱、掏粮食供养先生和大师,这就导致能上得起学的人少之又少,而书籍的稀缺又阻碍的知识的传播。
至于同文书苑,是梁朝曾经设置于国各主要大城市的私塾,性质类似于连锁私立学校,也得自己掏钱、掏粮食。梁朝国力衰退退化为梁国后,同文书苑成了各地现实梁朝依然存在的象征,已不具备向梁朝输送人才的特权。
无论私塾、书院还是书馆,除了可以读书,还向外售书,不过价格很贵。
除此之外,还有演武馆、匠作坊招收学徒以及尚武之人,反正这个年头,想学一技之长的人多如牛毛,有机会学的人凤毛麟角,因为拜师学艺都是要支付粮食,钱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
当然,体力劳动的技能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