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变法始发(1)(2 / 3)

帝国行 督金卫 6343 字 2021-03-06

百五十万石粮草于你,即便有余粮,也不能再借。总不能让大王开口向晋王去借粮吧。”赵逊担忧道。

“这……怕是晋王也不会借。此事末将也无头绪,只能出兵之后以战养战,能抢到多少算多少,当下也未有如此。”

列国之间借粮为第一大忌,因为我借给了你,我今年的粮草就少了,万一你明年、后年还不上来,我再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我找谁去说理。

更何况借粮容易还债难,受生产力限制,借粮不是第二年就能部还上,而是分期几年陆续偿还,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平稳过度,不至于因为还债引发社会动乱。

眼下中原大乱,受灾国都不宽裕,即便有粮多半不会借。唯一没有受到波及的晋国、卫国两大国,晋国不会借,除非是咸王拿现钱出来,咸王都快穷的当裤子,哪里还拿得出真金白银,要不然就拿实际的好处换,如炼钢术,西寰势必要狮子大开口尽可能勒索咸王。

至于卫国,借粮定不肯,只能花真金白银买,铜钱免谈。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原点,还是没钱。

其他西海四小国,国力有限,卫国是上邦,年年还要朝贡,哪里还能有余力借粮给咸国救灾。

索性梁国的一百五十万石粮草悉数运到,除四十万余石用于筑城之外,尚有一百余万石粮草可用于军需等开销。而这些粮草本来是给掳来的人丁安家之用,现在却连赈灾都不够。

北海郡除了鼎炀、广信富裕些,官仓有一年以上的积粮之外,其余各城勉强维持温饱,即便鼎炀、广信部开仓,也养不活北海郡一百多万人口一年支用。为此至少还需要弄到再一百万石,甚至两百万石以上的粮草,再从其他各郡接济一些,才能勉强撑到明年的夏收。

在赵逊营中休息一夜,第二日上午,百里燕赶驻地布置防务。杨盾率领工匠南下后,荒村所有军械存货悉数装备到部队,陆陆续续又在王眷村制造了一批锁子甲和军械,勉强装备了一千人的锁子甲和四百件钢制兵刃。

这部分装备集中装备司空南豹韬营,用以攻坚之用,卢皋的龙武营底子是部分广信军和一千禁军,战术习惯于集团冲锋,改也改不过来。

百里燕(既魏贤)向赵逊弄来了四百具手弩,装备卢皋的龙武营,如此在冲杀时以手弩放箭,哪怕准头差强人意,但总比用弓箭的技术难度低得多。

骁骑营暂不改动,仍由百里燕亲自率领,便于调整战术,贯彻他的战术宗旨,以免上传下达出现偏差,下级将领战术配合出现纰漏,造成重大伤亡。

下午马不停蹄赶到王眷村,杨盾正与熊沱、上官钊、齐墨父子守在临时构建的土高炉外等钢水出炉。

土高炉有别于时下所有炼铁炉,眼前这高炉以内有高温耐火泥层,形似巨大的馒头趴在地上,耐火泥是以粘土、陶土、高岭土及其他土质混合而成,如此方可承受炉膛下燃烧焦炭所产生超过两千三百度,至两千六七百度的高温而不垮塌。

同时还起到铁水保温作用,让铁水维持在需要的温度,倘若是当下烧煤的铁水炉,两千多度上的高温势必造成钢水烧穿炉膛,导致崩毁爆炸的重特大事故。

铁水出炉之际,先是引入容量百斤的铁水包中,而后由四人壮汉抬着铁水包浇入一个个模具中,如此往复操作,一炉三百斤的铁水可在短时内注入模具,浇铸成所需的形状。

眼前这座土高炉一次可熔铁五百多斤,百里燕设计之初初步有过论证和摸索,以当下技术力量,眼前高炉一次熔炼最多不能超过五百斤,超过五百斤高炉结构承受不了,重要的是炉内压力太大,容易引发铁水爆炸。只让炼三百多斤,是出于安考虑。

铁水爆炸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越接近炉底,铁水温度越高,反之,浮在铁水表面的铁水,温度比炉底铁水温度低至少二三十度,甚至几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