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管使用两种液体混合,产生剧烈发热,点燃二级雷管实施爆破的雷管。
液体甲被装于密闭玻璃管内,液体乙则装入锡管内,而后装入液体甲玻璃管,塞入锡管后加以密封。
此时将普通雷管插入tnt块作为二级雷管,再插入锡管,只需用老虎钳夹碎锡管内玻璃管,两种液体即会交融反应生热引燃二级雷管,进而引爆tnt。
tnt燃点高,机械反应迟钝,并不能用普通火源点燃,因此需要高爆雷管。
而常规金属高爆雷管有个缺点,虽然雷管本身是密封的,但延迟引信燃烧会产生气体,如果只是野外条件单纯的雨水侵透,短时内没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是在水下,需要给蛙人以足够的撤离时间,因此常规的固体延迟引信会被海水扑灭,烧的时间越长,这种概率显然越大,因此只能使用密闭条件下的液体引信。
当然,如果有无线电子高压起爆器,那是最好不过,有线的也可以,但无线的短时内没有可能,有线的则还在研发当中。
当然,也可以用水雷,但水雷毕竟是被动武器,用人推过去不仅危险,容易触发引信,而且稍有不慎撞上敌舰,蛙人也会葬生大海。
注1最早期的穿甲弹出现于铁甲舰早期,使用弹头装填有黄沙的钢制炮弹,炮弹顶部有帽封,通过钢制弹头的硬度,去撞击铁甲舰,同时利用黄砂的重量,代替钢铁部分,产生足够的惯性动能,从而达到破甲目的。
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填充黄砂的脸颊破甲弹很快淘汰,陆续出现钢实心穿甲弹,也就是炮弹战斗部就是一个实心弹,简而言之就是放大版的子弹,用钢头去撞钢甲,从而达到倾彻破甲目的。
后来又出现铅芯,钢披甲、钢风帽破甲弹,利用铅的高密度,产生的动能、势能,增加钢披甲的破甲率。
随着钢甲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坦克出现之后,又出现钨钢穿甲弹。当然,依然还是一种放大号的子弹,实心弹头,与近现代的短杆、长杆脱壳稳定翼穿甲弹的外形有天壤之别。
另外,穿甲弹,穿甲弹,绝大多数穿甲弹弹头或者战斗部,都不会爆炸,然后用爆炸产生的破片杀伤人员,而是用战斗部撞击装甲瞬间产生的高温与动能,在穿甲弹破甲后,瞬间高温散射,产生金属射流,甚至是高温金属射流,从而杀死人员。
注2关于防毒面具,毒气战发明之初,防毒面具既诞更早,即便是一战中后期,普遍生产的简陋防毒面具已经工业化生产,二战期间更是人手一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