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嘴处是山的最高点。李光炯于屋后山上竹林与山嘴间建了两座木亭,两亭之间石砌亭廊相接,左曰“听涛亭”,右曰“寂音亭”。
走进“寂音亭”木亭内楣檐间一块匾额,上书“观星”二字。曾经问过当地的人,知道“观星亭”不?摇摇头,笑一笑,不知道“观星亭”,但知道那山嘴上有一座亭子,是望湖亭,李光炯看周家岔湖的亭子,防止有人偷鱼吧?
李光炯建好居屋以后,站在屋前望周家岔湖和圩埂之外的连城湖,正遇风雨时,“风雨如晦”,回身走进书屋,展纸碾墨,于尺素宣纸之上写下“晦庐”二字。三十年代的中国江山,真的是和眼前的连城湖上的风雨一样,风雨如晦的时候。
桐城方守敦先生过府,于李光炯“晦庐”,李光炯陪方守敦先生游玩周家岔湖山水,坐船览连城湖风光,望连城山锦绣。在“晦庐”屋后的听涛亭,望着群峰环湖,那一湖碧水如玉,恰如春山似镜台,一水似明镜。好一处抱璧之所。欣然提笔写了“抱璧精舍”四个大字,从此,“晦庐”成了“抱璧精舍”,湖岸李光炯的居屋、竹园、木亭与周家岔湖便成了“抱壁山庄”。
湖里的鱼有人管理,李光炯闲时听涛,读书。也许枞阳的人们对于李光炯,知道他曾经办的李家兰庄小学,宏实公学,以及许多学校,以及周家岔湖的养鱼供学等等。李光炯先生对于星象学的博大精深却是厚爱的,“寂音亭”中,夜阑人静,望夜空星光灿烂,夜观星象,是李光炯先生一生中执着的信念。
苏东坡说:“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字。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每每于观星之前,李光炯先生必先摆出香案,沐浴更衣,供上果品,点燃檀香以拜日月星宿,然后观星,纵横星空万里,观星斗变化,参天地玄机。也许,在那浩瀚的星云中,李光炯先生的心绪,会与星海万千气象而澎湃着。然而先生的博大精深,却在世俗的眼中,那木亭只是一座看湖亭,李光炯是看湖守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