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椰雕(1)(3 / 5)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9365 字 2020-02-05

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中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认为椰子壳作的酒杯具有消毒避瘴的功效。这种作用在《琼州府志》中也有记载“椰子内有坚壳,大者为碗,小者为杯,并白色为贵,注酒遇毒则沸起。”这种椰壳小酒杯,据说是选用只有拳头般大的老椰子壳制作,遇水银等剧毒物即会裂开,由此可辨别酒中是否有毒。

《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正德琼台志》上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而后在《和子由椰子冠》诗里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

黄庭坚也写过一首答谢友人赠送椰雕茶具的诗“硕果不食寒林消,剖而器之如悬饱。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为酒肴”。可见,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这种材质简单,可制作出精美椰雕用品的器具。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海南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成为皇朝贡品,故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有关于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

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1894年,从美国来海南传教的斯凯尔福小姐在《海南的家庭工业》一文中对海南椰雕作了记述“椰雕被用来做成形形色色实用的或装饰的器具,当它们涂上融合了蜂蜡的油漆而变得光彩夺目,或是用镀金的文字来加以装饰的时候,就成了一件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海南椰雕一度沉寂。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椰雕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

在300年前,道富村就有了椰雕工艺厂。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道富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椰雕有近百种展品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部分艺人还被邀远赴非洲、南美洲培训当地徒弟并帮助建厂。

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省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纪念品就是海南椰雕花瓶嵌贝作品。这对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数条“回”字形状的花边横向围绕瓶身,瓶身画面上每株椰树结有9个椰果,衬以9片树叶,寓意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这对花瓶由30名工匠耗时10个月完成,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

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